在廣東、香港人心中,南雄珠璣巷是一塊神圣的地方,因為在很多人的家譜中都記載說自己的祖先是從那里遷來的。追根溯源,南雄珠璣巷由北宋都城開封府的一條巷名移植而來,北宋末年,宋室南渡,南遷臣民落足南雄之后,為表達對故都的懷念,遂以故都的一條巷名,稱自己的聚居之地。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大舉南侵,戰禍遍及幾乎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金兵攻占開封后,“百姓軍人奪萬勝門(原外城墻西門)奔逃者達四萬余人”,金兵擄走徽、欽二帝,史稱“靖康之難”。次年七月,隆祐太后率六宮及衛士、家屬赴南方避難。冬,高宗趙構經汴河退至揚州,后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宋朝南遷后,“民眾從之者如歸市”,由此引發了中原族人的再次大規模南遷。
此次中原人移居地包括今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等地,其中多數北宋將相臣僚追隨高宗移居臨安,原居北宋都城開封的不少下層百姓也定居臨安。據《都城紀勝》、《夢梁錄》等記載,臨安的陸太丞儒醫、榮六郎印刷鋪、王家絨線鋪、李七兒羊肉、宋五嫂魚羹、李婆婆雜菜羹、太平興國傳法寺、開室仁王寺等商店、藥鋪、寺廟均系開封人南遷臨安后開設或建造,大多沿用開封舊名,目的自然是用以招徠來自開封的老顧客。由于居民多來自開封,就連南宋以后杭州的語言中也帶有明顯的北音。明代郎瑛《七修類稿》說:“(杭州)城中語言好于他處,蓋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與汴音頗相似”。
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入侵,臨安陷落,南遷江南的中原族人又不得不再次南遷,擁進廣東、福建等地。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隆祐太后率部分官吏士民進入江西,曾在嶺北的虔州停留一年,隆祐太后返回臨安時,跟隨她逃亡的官員既不能同去臨安又不能回到已被金兵占領的中原,只好越過大庾嶺尋找安身之地,嶺南是金兵鐵蹄未曾到過的地方,但是前路茫茫,他們又不敢貿然深入“南蠻煙瘴之地”,故而從梅關下來之后,就在南雄境內古驛道旁的沙水村暫住下來。這些人因戰亂被迫離鄉背井,對中原故土眷戀不忘,有人就把老家開封祥符珠璣巷的名稱用來稱呼新的居留地,于是便有了南雄珠璣巷。明末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珠璣巷》載:“吾廣故家望族,其先多從南雄珠璣巷而來。蓋祥符有珠璣巷,宋南渡時,諸朝臣從駕入嶺,至止南雄,不忘枌榆所自,亦號其地為珠璣巷,如漢之新豐、以志故鄉之思也”。
南宋時,定居珠璣巷的中原人又多次南遷。相傳度宗胡妃因為奸臣賈似道陷害被逐出宮,流落江湖,走到錢塘江畔,恰遇珠璣巷商人黃貯萬,兩人定下終身回到珠璣巷生活。事隔多年家仆對黃貯萬不滿,到官府告發,朝廷詔令血洗珠璣巷,捉拿胡妃問罪,眾鄉鄰為逃避胡妃之禍,大批南遷。珠璣巷最大規模的一次移民發生在南宋末年。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軍揮戈南下,元將呂師變攻陷南雄、韶州,宋守將曾逢友、熊飛先后戰死。為避兵燹,那些于北宋末年及以后移居南雄的北方士民,又于宋末、元初繼續順北江南遷珠江三角洲。
不知經過多少次“中原→珠璣巷→珠三角”的反復,中原人通過珠璣巷源源不斷地移居到珠江三角洲一帶。嘉靖《廣東省志》引《南雄府圖經》說:“嶺上古有珠璣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孫”。乾隆《南雄府志》說:“廣州故家巨族,多由此遷居”。明清纂修的廣州府各家族譜,記其祖先由宋代輾轉來自珠璣巷的比比皆是。曾昭璇、魯憲珊對家譜、方志等有關資料的統計和實地調查結果顯示,珠璣巷移民家族有近800支之多。
珠璣巷在粵人心中的地位,如同福建寧化石壁在客家人心中的地位,近年來每年到珠璣巷尋根問祖、旅游觀光的游客達10萬之眾,且呈逐年增多之勢。海外的珠璣巷后裔對珠璣巷也是一往情深,絡繹不絕的歸來尋根問祖。
南雄珠璣巷根在宋都開封,宋都珠璣巷又在今開封何處呢?當今知道者甚少,帶著這一疑慮,筆者近日親臨開封知名地名研究專家、八十五歲高齡的王晏春先生家中詢訪。王先生說:“他小時候常去大相國寺聽說書、看戲,也聽到過長輩們說過珠璣巷,由于年紀小,對此沒有深究過。上世紀八十年代因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關系,曾求教過汴史專家、開封市地方志顧問孔憲易老師”。孔說:“由于開封地處黃河南岸,自宋以來多次遭遇黃水決口沖擊,歷代城池、宮殿被淹沒于地下,淹了建、建了淹,街與巷的名字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變化”。孔先生說:“宋時的珠璣巷在原午朝門東北方向礬樓的南邊,礬樓是宋時的一個高檔娛樂場所,里面說、拉、彈、唱樣樣俱全,集吃、喝、玩、樂于一體,是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常去的地方。珠璣巷就在礬樓南鄰,巷內商鋪林立,由于專營珠寶玉器,因此而得名‘珠璣巷’。城內的達官貴人和有錢的百姓多到此地購物,熱鬧非凡。該巷往東照對雙龍巷,現珠璣巷已不復存在,而雙龍巷名仍延續至今”。
按此推論,經實地查看,現在的文廟街北就是當時的珠璣巷了,是否確切,只有待考古專家及學者們查到史據后再做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