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陽,擄走懷帝。加之天災連年,胡人遂乘時入侵,戰火遍及中原,匈奴貴族劉淵乘機起兵反晉,其族弟劉曜率部攻入洛陽,大肆燒殺搶掠,西晉滅亡。當時中原大族有百余家相率南奔,居于濟陽一帶的蔡氏家族隨晉室南渡。“永嘉南渡”是中原百姓大規模向江南移民之始,對后世影響很大。南遷的蔡氏后人把“濟陽”作為自己的堂號,沿用至今。
濟陽與濟陽蔡氏
濟陽歷史悠久,戰國時代曾是魏國的城邑。秦統一中國之后,分天下為36郡,西漢初年置濟陽縣(縣治位于今蘭考縣境東北部),屬陳留(郡)。西晉惠帝年間(290年~ 306年)分陳留郡治,置濟陽郡,濟陽領考城(今蘭考縣東)。宋、金之后黃河多次南徙,濟陽多次遭洪水破壞,金朝初年改稱濟陽縣,后縣城毀于洪水。
濟陽蔡氏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居住于陳留、濟陽一帶的蔡姓大族。蔡姓大族在東漢時期已在陳留圉地出現。當時的陳留圉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家族,已是遠近聞名的蔡姓大族。到了三國魏,居住于陳留考城的魏尚書蔡睦及其后裔晉大司徒蔡謨和南北朝劉宋時期濟陽考城人、官吏部尚書蔡興宗等均極為顯赫。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不同地區不同姓氏的望族出現,不少地區出現了不同姓氏的郡望。西晉惠帝以前,陳留、濟陽不分治,此時的濟陽蔡氏稱為陳留蔡氏。晉惠帝年間分陳留郡東部為濟陽郡,陳留蔡氏中的一部分又稱為濟陽蔡氏。已出土的《唐故定州司馬蔡君長墓志銘并序》云:“公諱君長(582年~649年),字義首,陳留濟陽人也。自天命在周,廣封懿戚,封叔度于蔡,子孫周氏焉。剛武(蔡澤)入秦經并六國。侍中(蔡謨)匡晉,奄有七州。若乃德亞儒林,禮樂由其不墜;歷參霸業,文武之道斯存,高祖興宗、宋侍中、右仆射,羲同三司;冀贊謀猷,坐鎮雅俗……”綜上所述,陳留蔡氏和濟陽蔡氏本為一宗,只是不同歷史時期名稱有別。中國姓氏郡望最早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于是產生了歷史上的“濟陽蔡氏”。
濟陽蔡氏源流
據《濟陽通譜》記載,濟陽蔡氏源于軒轅黃帝之后。又據《河南蔡氏始祖開支通譜》記載,濟陽蔡氏是河南開支始祖秦昭王丞相蔡澤的后裔。蔡澤,戰國時原為秦國大臣,長于辯議,曾獻計東收周室,被昭襄王采納,后為秦相。
蔡澤裔孫蔡勛,漢平帝時為縣令,王莽篡政后聞其名,欲授為官,勛拒不赴任,攜家族出走他鄉。蔡勛之曾孫蔡攜,東漢順帝時以司空封新蔡長。蔡攜有二子,長子名棱、次子名質。蔡棱生子邕,邕字伯喈,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通經史,寫定六經文字,創《熹平石經》,名揚千古。蔡邕幼年喪父,和叔父蔡質同財共聚。蔡邕成名后為董卓所用,后因同情董卓被司徒王允冤死獄中。蔡邕故后,葬于開封。蔡邕女蔡琰,字文姬,博學多才,通音律,著《胡笳十八拍》,史稱“一代才女”(開封圉鎮仍保存有文姬井)。蔡邕被害后,蔡睦為避禍,舉家遷居考城(今蘭考縣)。蔡氏家族居考城后,日漸興旺。自北魏考城蔡氏出了尚書蔡睦至唐朝初年的近500年間,蔡氏家族在濟陽考城繁衍生息,后世名人輩出,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濟陽名門望族。
蔡氏郡望 望在濟陽
陳留蔡氏遷居考城(今蘭考縣)之后,在考城隸屬濟陽之前,已經出現了三代望族?汲堑谝淮迨遣芪嚎汲侨瞬棠溃肿雍V。蔡睦少年好學,善辭章,仕魏,官至尚書。蔡睦之子蔡德,仕魏,任樂平太守。蔡德之子蔡克,字子尼,少好學,公守正行,為梁孝王博士。蔡睦的第四代孫、蔡克之子蔡謨,字道明,為濟陽考城人(晉書為陳留考城人)。清《考城縣志》記載:“謨,博學,弱冠察孝廉,東海越王召為掾,皆不就。避亂渡江,明帝時為東中郎將,引為參軍,元帝即位拜丞相。”蔡氏后人稱其為南遷始祖。蔡謨有子二人,長子蔡邵,仕晉,任永嘉太守;次子蔡系,有才學,官至撫軍長史。蔡系之子蔡琳,仕晉,任司徒左西屬。蔡琳之子蔡廓,字子度,少有大志,博覽群書,言行以禮。武帝領兗州,廓為別駕從事史,后遷司徒左長史。元嘉二年(425年)終祠部尚書。蔡廓之子興宗,孝武帝時任吏部尚書,后進都督荊汀八州軍事,征西將軍。蔡興宗有5個兒子,個個皆有功名。其子景玄,有父之雅風,為中書郎、晉陵太宗。子景節,梁武帝時出為宣毅將軍、吳郡太守,少尚宋孝武女安吉公主,高帝即位,為世子中書舍人,明帝時又錄尚書輔政。景節生有三子:子彥熙,歷官中書郎,宣城內史。子彥高,給事黃門侍郎。彥高之子凝,字子居,幼聰悟,以名公子選尚信義公主,拜駙馬都尉、中書侍郎,后遷晉陵太守,尋授吏部侍郎。蔡凝之子君知,亦有功名。
在濟陽蔡氏諸支系中,齊尚書蔡履一支亦十分顯赫。蔡履仕齊,官至尚書祠部郎。其子蔡點仕梁,任梁尚書左戶侍郎,南兗州別駕。蔡點有三子:長子大同,仕輕車岳陽王記室參軍;次子大寶,拜武陵王常待,蕭察稱帝江陵,大寶為侍中尚書令,進位柱國大將軍,封安封縣侯;三子大業,官尚書太常卿,卒贈金紫光祿大夫。
陳朝考城人蔡景歷,為蔡大同之子,幼年攻書法,初為海陽令,高帝即位遷宣惠豫章王長史,帶會稽郡守。文帝立,以定策功晉爵為侯,累遷度支尚書。景歷之子蔡征,字希祥,仕陳,累遷太子中書舍人,兼東宮領直,襲封豐新侯。蔡征之子蔡冀,仕隋,為東宮學士。
唐代,濟陽蔡氏雖不及魏晉南北朝時期興盛,但入仕者仍不乏其人,其中唐蜀王府記室參軍蔡行基、定州司馬蔡君長俱知名。蔡行基為陳駙馬都尉蔡凝之孫,其父蔡居師為涇州刺史、忠武將軍。蔡君長為宋侍中、右仆射、儀同三司蔡興宗之五代孫。其曾祖蔡賾,齊太尉;祖蔡該為齊尚書郎;父蔡徽,梁黃門侍郎。
濟陽蔡氏自晉至唐初位居高官,代不乏人,見于正史者就有幾十人。因此,宋人在《百家姓》當中記載“蔡氏郡望,望在濟陽”。
濟陽蔡氏的南遷
據歷史記載,濟陽蔡氏在東晉、唐代和北宋末年先后有過3次南遷。東晉“永嘉之亂”時,濟陽蔡氏魏尚書蔡睦曾孫蔡謨自濟陽考城舉家南遷,史稱“渡江鼻祖”。蔡謨僑居江南,傳至十四世時,其后裔遷往浙江諸暨。明代后,其后人再度遷居福建、廣東,后輾轉至海外。濟陽蔡氏第二次南遷為蔡勛之后于唐中葉遷閩,蔡君智居興化莆陽,君智長子用元五世孫蔡襄于宋仁宗時,進士及第,知泉州時建洛陽橋(一名萬安橋),累官端明殿學士,卒謚忠惠,其后人散處泉、漳、潮各府。明、清以來,先后遷至我國臺灣省及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濟陽蔡氏第三次南遷于北宋末年。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開封,宋徽宗長公主駙馬直學士蔡源,為避金亂,護宋高宗趙構南渡,初居杭州,清白傳家。南宋時,其后世隱居不仕,先后遷居德清、蘇州。元代以后,其后人入仕為官,遷居福建,后裔中不少輾轉至海外。
濟陽蔡氏除3次歷史記載的南遷外,歷史上另有不少入仕者遷居各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繁衍成為當地的蔡氏大族。
今日濟陽蔡氏后裔
濟陽蔡氏世為著姓望族,至今在蘭考(原屬濟陽)仍是人口較多的大姓之一。據調查統計,蔡氏后裔聚居較為集中的鄉(鎮)大致分布在許河、南漳、孟砦、小宋、儀封、谷營、張君墓、閻樓、葡萄架、三義寨、紅廟、爪營等12個鄉(鎮)的59個村莊,計1萬余人。其中,較集中的在原古濟陽郡治所在地的許河鄉蔡姜樓、董堂達255戶,近千人;南彰鄉的蔡莊、前城、史莊達324戶,計1626人。其他聚居儀封鄉蔡崗村、谷營鄉蔡集村的蔡姓人也較為集中,分別為123戶,210人和53戶,220人。考其歷史,蘭考境內蔡姓最早定居在許河鄉的蔡姜樓和董堂。現蘭考許河鄉一帶原為古濟陽郡治所在地,濟陽蔡氏世居此地。金、元以來,黃河在這一帶多次泛濫決口,尤其是金代明昌五年(1194年)的黃河決口及其改道。濟陽蔡氏為避水患,先后遷至儀封、蘭陽、宋州(今商丘)等地。自金朝以來近800年間,濟陽蔡氏幾經遷徙,但災害過后,仍有不少返回祖居地?谷諔馉帟r期,許河鄉蔡姜樓東南角存有蔡氏祖墳、祠堂和碑碣。今南彰鄉史莊村居住的濟陽蔡氏后裔蔡耕野先生家門頭上掛有一塊匾額,匾額寬約三尺、長五尺許,正中四字為“濟陽世胄”,落款為“清道光五年春三月”。舊時,其家神龕兩旁有堂聯,上聯為“濟陽傳世胄”,下聯為“葵丘振家聲”?计涮寐摚谈跋壬覟闈杺魇,葵丘(考城古稱葵丘)家聲,為濟陽蔡氏之后。作者:沙旭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