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是7朝國都,戰國的魏國,五代的后梁、后晉、后漢和后周,以及北宋和后來的金。仰慕已久,這次鄭州出差,占用了一個周六,準備好好回顧一下開封歷史。一大早趕鄭州新東站的車去開封,說是路上需要一個半小時,結果一個小時就到了,可能是周末早上車上的緣故吧。在開封西站下了車,旁邊是很長很長的明清老城墻,下車的部分還算完好,但走到迎賓路上,城墻被挖斷不說,來到北面,原來已經相當破舊不堪了,很好的古跡,如果開封想發展旅游,就應該好好保護開發這些古城墻,就像平瑤古城一樣,才會有吸引力。沒有坐車,因為我事先查看好了,開封的旅游景點都非常近,我準備步行好好看一看。順著迎賓路到了一片水域,這里就是包公湖了。旁邊就是開封博物館,免費的,去看了一下,里面有朱仙鎮的木板年畫,就是我們小時候家里過年常貼的門神、光屁股娃娃什么的之類的紙畫,是用刻好的木板再糊紙弄成的。
在里面欣賞到了制作車間里的制作器具和制作過程(沒有細看),旁邊還有一老頭在賣一些成品,比較貴,據說是著名的木板畫民間藝術家。樓上二樓是一些文物寶貝,還是比較喜歡磁器,重點看了這部分,從最早的陶到漢代的磁,一直到元明清,宋代五代名窯里的汝窯和鈞窯都有,但多數的品樣和做工明顯比在北京故宮和北京博物館,包括河南省博物館里的要差許多,估計可能是仿官窯的民間作品,或者是比較次等的產品。按理說,這里是北宋國都一百多年,宋代的五大名窯這里應該有不少好東西,或者是沒展出來,或者當年早被乾隆之類的搜集到北京去了,然后又飄到全世界,這種可能性比較大。
開封博物館出來后順著包公湖西側走,不久就到了包公祠,門票20元,這也是我今天唯一買的門票。里面一看很簡單,主要大家都沖著包拯的名氣來的,懷著尊重和好奇的心情,但這里的祠只是八幾年時建的,所有建筑都是。經導游介紹方知,開封處于黃河下游重災區,多次黃河絕堤改道,把開封淹了又淹,因此開封基本上7朝古都(最后是金,最主要的是北宋)都沒有了,開封所有的旅游景點都是后建的,這也是我后來沒再買票的原因。包公祠里有二殿和主殿,二殿里是著名的戲劇《鍘美案》里的人物蠟像,戲劇里的包公是高大的黑臉形象,眉心還有月芽痔,其實真實的包公是個白面書生,身高只有1.62米,是個小個子,并且展昭的人物是完全虛構的。而真實的陳世美與秦香蓮離包公有300年的時間間隔,因此這出戲是個十足的故事。居導游講,蠟像里的秦湘蓮和公主都是按當年的開封選美的菊花小姐冠軍為模型做的,怪不得這么漂亮,細一看,兩個蠟像真是一個人,雖然表情完全不一樣。
里面還有包公辦案用的三口鍘刀,龍頭鍘(鍘皇親國戚的),虎頭鍘(鍘文武大臣的)和狗頭鍘(鍘平民百姓的),可見,三口刀就區分出階級的劃分。
在包公湖的另一側是開封府,就是開封地方官辦案的地方,并不只是包公辦案。
在包公祠里有一塊石碑,記錄了開封府的一百多個地方官,包公是第93任,他的后一任是著名的歐陽修,前面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寇準。這塊石碑原件在開封博物館(但我沒有看到),包公祠里的是塊復制品。開封唯一幸存的古建筑是開封東北角的一座塔,號稱鐵塔,其實是個琉璃磚塔,由于顏色遠看像鐵色,就叫鐵塔了。最早的時候也不是磚塔,而是木塔,但沒多少年就不行了,于是重修了這座塔,時間也是在北宋,因此這座塔到現在已經近千年了,有點歷史,是正兒八經的國寶。太遠,我也太累了,興趣不大,就沒有去。參觀完包公祠,順著包公湖到楊家湖之間的小河(應該是汴河)走,F在市政府正在做大的規劃,把這條河改造成幾座不同風格的古式橋,再把河兩岸修理一番,這樣,整個兩湖夾一河就成了一個旅游風景帶(現在還沒什么關系,是一些隔裂開的風景點),想法相當的好。
我走在這條河邊,雖然還沒有完全弄好,但樣子已經出來,如果再配上綠色,真的相當的美,一種古式的生活情調展現在游人面前,應該將來肯定會是開封一景,我給他起名叫“蕩舟湖水”。
走到頭就是楊家湖,湖對岸是旅游景點天波楊府(即楊家將楊業的家),居說當時皇帝為了表彰他們家的功業修了這個府坁,文武百官從他們家門家過,都要下馬下驕,以示尊敬。旁邊是龍亭(即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儀朝的地方),都是新建的建筑,當年的皇宮估計連確切位置都找不到了。龍亭公園(就是這片水域一帶)南門沖著的是宋都御街,都是些明清式的建筑,然后賣些古玩字畫什么的,和北京的琉璃廠有點類似,但只是近些近才開發的,這點和琉璃廠就不一樣了。我閑逛了一會兒,實在沒什么可看的了,鐵塔不想去了,相國寺估計也沒啥意思(都是后來的東西),其它就更沒看頭了,最貴的也居說最好玩的清明上河園,也由我走完了兩湖間的一水,估計就是些類似的東西。我的腳有些生疼了,實在不想再逛了,就打道回去了,打個車去火車站,7塊錢坐回了鄭州,開封一日游只四個鐘頭就逛完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