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舞陽,這個面積777平方公里的小縣,因為從這兒發掘出中華第一笛—骨笛而蜚聲海內外。近日,為建設賈湖考古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考古工作者進行第八次考古發掘,再次發現了8000年前的骨笛。
8000年前,賈湖人是怎樣制成七音孔骨笛,吹出優美旋律的呢?8000年前,賈湖人又是怎樣馴化家畜的呢?文字、美酒、稻米……賈湖文化,還有多少個“最早”等待我們的發現?11月2日上午,紀念賈湖遺址發掘30周年暨賈湖文化國際研討會在漯河市正式開幕,來自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及國內的70多名專家學者出席本次研討會,并到舞陽縣賈湖遺址參觀考察。
賈湖文化 神秘的輝煌
賈湖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遺址。遺址發現30年來,先后經歷了8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發現房址、窖穴、陶窯、獸坑、墓葬、甕棺葬等重要遺跡數以千計,出土陶、石、骨等各種質料的文物5500余件,及大量動植物遺骸。據炭14、釋光測年結果顯示,距今7500年至9000年,以賈湖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具有一定的分布地域,有獨特的文化特征和發展序列,目前已被稱為“賈湖文化”。 賈湖遺址的發現更是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如今,賈湖文化的很多個“最早”也被專家一一印證。
世界上最早的樂器—骨笛 賈湖遺址共發掘出30余支骨笛同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樂器。賈湖骨笛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笛,長度大約都在17.3-24.6cm,直徑在0.9-1.72cm間,其制作材料系用鶴的尺骨制作而成,制作規范,形制固定。經中央民族樂團黃翔鵬等音樂家對其中一支七孔笛測試,知其已具七聲音階,并能完整吹奏現代樂曲。
世界上最古老的“酒” 中國科技大學教授、賈湖遺址主要發掘者張居中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著名教授、博士帕特里克·麥克戈溫合作,通過對出土陶器上的附著物進行研究證明:9000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目前,這一古配方已復制成功。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契刻符號 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遺物中,共發現十多例契刻符號,分別刻在甲、骨上,專家研究認為這些刻符的筆畫與漢字的筆畫一致,書寫特點也是先橫后豎,先左后右,先上后下,與漢字基本結構相一致。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鍵性問題提供了新的佐證,并被認為早于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卜辭4000多年,領先于素稱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紙草文字,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雛形。
世界原始宗教與卜筮起源 賈湖人盛行巫術崇拜。在他們的一些隨葬品中,發現有裝飾品、葬龜、杈形骨器的成組隨葬品,表明賈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識,對原始宗教與卜筮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世界稻作農業主要發源地 在賈湖遺址內,發掘出我國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盤、磨棒、石鏟等實物資料,表明8000年前這里已有了人工栽培稻,對研究稻作農業起源以及這一時期原始先民生產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馴養 世界上已公認狗的馴化家養始于賈湖。國內外專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豬的馴化圈養也始于同時期的賈湖。在遺址內還發現有馬、羊及龜、鶴等動物,研究價值極大。這表明賈湖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已相當豐富。
或許,賈湖文化中還有更多個“最早”,有待于考古專家們進一步驗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認為,賈湖文化展示了淮河流域早期發達的新石器文化,它把裴李崗文化推后,使賈湖文化在新石器文化中占據鰲頭。賈湖文化中的一系列信息,孕育了中國文明的諸多因素,為該地區早期文明的發展夯實了堅實的基礎,并帶動了該地區早期文明的發展和延續。賈湖文化的發現,給中國的遠古文明涂抹上了一層神奇莫測獨特風采,使考古工作者為之著迷。
“賈湖文化的創造者不僅是優秀的獵人、漁夫和工匠,還是中國最早的農民,更是優秀的音樂家。賈湖文化的發現,再現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輝煌,與同時期西亞兩河流域的遠古文化相映生輝,是當時東亞地區的一個縮影,為研究當時社會的經濟、技術、文化和社會發展狀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張居中說。
賈湖骨笛 九千年的絕響
賈湖骨笛不只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對當下中國人而言,最早認識“羌”字,幾乎都是從唐代詩人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開始的;對漢、唐之后所有中國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發明創造,并非華夏族原有的樂器。
但1984年至今,30多支截取仙鶴(丹頂鶴)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繼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破土而出—而賈湖遺址,卻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華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遺址!
賈湖骨笛橫空出世,無疑為我們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但賈湖骨笛能夠改寫的,遠非整部中國音樂史那么單純簡單。更為重要的是,賈湖骨笛作為罕見的史前神器、作為中華民族必須翻越的從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瑪峰,其對此后聞名于世的中國禮、樂制度,土生土長的中國道家、道教,乃至整個中國文化、文明的重要影響,恐怕語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仙鶴是溝通陰陽兩界的使者,仙鶴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騎—賈湖先民以仙鶴尺骨創制骨笛神器,說到底,奠定的是中國文化的原初之基。
被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賈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瑩亮潔,近乎可與美玉爭輝—在目前發現的30多支賈湖骨笛中,這一遺世精品可遇難求,堪為“中華第一笛”代表作品。在擠掉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大河村遺址出土的彩陶雙連壺后,賈湖骨笛成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選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的神器。
“賈湖遺址中出土的用丹頂鶴尺骨制作的骨笛已達30多支,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分,具備五聲、六聲和七聲音階,打破了先秦只有五聲音階的結論,是目前所知世界上同時期遺存中最為豐富、音樂性能最好的音樂實物。經過研究,賈湖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七聲音階樂器,把人類音樂史推進到8000多年前。”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原所長王子初在專題研討會中分析說。
多年來,專家們都對賈湖骨笛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重大發現,但骨笛背后依然有未解之謎。
“8000多年前,賈湖人制作的成批七音孔骨笛是人類在新石器初期最進步的樂器。賈湖骨笛的發現,為世界音樂考古的重大事件,當時的賈湖人要在管形不規則的鳥骨上開刻出符合準確七聲音階音律關系的音孔,確定音孔位置的步驟至關重要,而且確實是項十分復雜的工作。賈湖人應該經過反復度量,仔細研究計算后,才完成了骨笛的制作。”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原所長王子初這樣認為。但要在鶴類尺骨這樣不規則的異形管上找到合理的音高排列,不僅需要長期的實踐經驗,而且需要對種種不確定的因素加以考慮和計算,顯示出賈湖人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知識和經驗。但是,他們是通過何種辦法計算音孔位置的?
賈湖骨笛早期遺址距今90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骨笛上音孔直徑最小的只有1毫米,在石器時代,古人是用什么材質的鉆孔工具,才能鉆透堅硬的骨管呢?
9000年前中國人的數學知識究竟處在怎樣的水平上?雖然骨笛的音孔最多的只有8個,但已可以看出,賈湖先民不但能夠熟悉從1到10的差別,而且對于數的等分和不等分已能靈活運用。
“賈湖人又是如何實現石質飾物呢?”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鄧聰分析認為,賈湖遺址出土的石質飾物穿孔技術也十分精湛,這些飾物一般體形碩大,之所以能制作得如此工整,其背后是否應用了輪軸機械的加工?其背后隱藏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還有待于日后的觀察和考量。
遺址公園要面向全世界
為建設賈湖考古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做準備,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第八次發掘該遺址,目前已發掘280平方米,清理房基、灰坑、獸坑、墓葬等賈湖文化遺跡數十處,出土石磨盤、磨棒、骨鏢、骨錐、陶器等文物數百件,有一些遺跡和遺物還是首次發現。目前,發掘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中。
11月2日,在賈湖文化國際研討會上,與會代表紛紛在《加強賈湖遺址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的倡議書上》簽下了名字。與會的國內外學者表示,這次研討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達成了廣泛共識。為了進一步保護賈湖遺址,傳承優秀文化遺產,下一步,要加大賈湖遺址的保護管理力度。要把賈湖文化保護管理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及城鄉總體規劃,建立健全遺址保護管理機制,最大限度保護好遺址及其周邊區域古文化,妥善解決遺址保護管理、開發利用與當地群眾生產生活之間的矛盾。加大對賈湖文化的政策、資金支持力度。把賈湖文化保護開發納入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重大示范項目。要組織專門力量發掘、整合、研究、弘揚賈湖文化,加快研究成果的普及和轉化利用。
據了解,目前,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賈湖遺址保護規劃》已得到國家文物局批準,《賈湖遺址考古公園規劃》業已完成上報。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張居中表示,賈湖遺址的發掘,從一開始就邀請國外的專家學者進行探討研究,請他們獻言獻策,希望賈湖遺址考古公園的建設,能成為國際考古人員進行交流合作的橋梁,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