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洛陽

著名古剎洛陽白馬寺

2012/4/18 17:36:59 點擊數: 【字體:


著名古剎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位于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68),迄今已歷一千九百余年的歲月。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里,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兇,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圣人。于是永平七年(64)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里,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于永平十年(67)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鑒于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白馬寺建成后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里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后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盡管后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白馬寺原來的建筑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筑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布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凈土的清凈氣氛。白馬寺山門采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征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于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跡。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于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筑,明清兩代均重修,為一座單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高0.9米,長20.5米,寬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門殿改建而成的。整個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繞以回廊。屋頂正脊有“風調雨順”、后脊有“國泰民安”幾個大字。殿內兩側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在佛教傳說中,彌勒菩薩將繼承釋迦牟尼佛位,成為未來佛。可是白馬寺天王殿內這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卻以另一個民間傳說為藍本:相傳五代時,浙江一帶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經常用一根錫杖肩背一個布袋來往于熱鬧的街市,人們叫他布袋和尚。這位和尚逢人乞討,隨地睡覺,形似瘋癲。他在臨死時,說了這樣一個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于是人們就把他當做彌勒的化身,并根據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內的天王殿里。這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一個縮影。
  
    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長22.6米,寬16.3米,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輪常轉”各四個字。殿的中央供奉著三尊佛像:中為釋迦牟尼,左為摩訶迦葉,右為阿難。這三尊佛像構成了“釋迦靈山會說法像”。這取材于一個佛教禪宗典故。據說有一次釋迦牟尼在靈山法會上面對眾弟子,閉口不說一字,只是手拈鮮花,面帶微笑。眾人十分惘然,只有摩訶迦葉發出了會心的微笑。釋迦牟尼見此,就說:“我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樣,摩訶迦葉就成了這“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禪宗傳人,中國佛教禪宗也奉摩訶迦葉為西土第一祖師。白馬寺大佛殿的“釋迦靈山會說法像”就是根據此傳說塑造而成的。三佛旁邊,還有手拿經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賢兩個脅侍菩薩。釋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觀音菩薩像。殿內還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鐘,高1.65米,重1500公斤,上飾盤龍花紋,刻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并附詩一首:“鐘聲響徹梵王宮,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馬天邊去,急催東方玉兔升。”據傳此口鐘與當時洛陽城內鐘樓上的大鐘遙相呼應,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誦經,撞鐘報時,洛陽城內的鐘聲也跟著響起來,因此,白馬寺鐘聲被列為當時洛陽八景之一。
  
    大佛殿之后,是一座懸山式建筑“大雄寶殿”。它長22.8米,寬14.2米。殿前有一月臺,是寺院內最大的殿宇。由歇山頂改為懸山頂,面積有所縮小。殿內貼金雕花的大佛龕內塑的是三世佛:中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三尊佛像前,站著韋馱、韋力兩位護法天將的塑像,執持法器。兩側排列十八尊神態各異、眉目俊朗的羅漢塑像。這十八羅漢都是用漆、麻、絲、綢在泥胎上層層裱裹,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這種“脫胎漆”工藝叫夾苧干漆工藝,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背后殿壁上還排列整齊地刻鏤著五千余尊微型佛像。
  
    大雄寶殿后有接引殿,為一般寺院所罕見。長14米,進深10.7米。為雙層殿基,是寺內最小建筑。殿內供西方三圣。中為阿彌陀佛立像,左邊為持凈瓶的觀世音菩薩,右邊握牟尼寶珠的是大勢至菩薩,均為清代泥塑。
  
    毗盧閣是白馬寺內最后一座佛殿,坐落于清涼臺上,系一組庭院式建筑。清涼臺原是明帝少時讀書乘涼之處,后為攝摩騰、竺法蘭譯經之所。在寺中位置最高,長43米,寬33米,高5米。正面大殿毗盧殿為重檐歇山樓閣式建筑,長15.8米,寬10.6米,初建于唐,元、明、清歷代都曾重修。閣內正中有一座磚臺座,設一木龕,龕內供奉一尊毗盧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賢,這一佛兩菩薩,在佛教中合稱“華嚴三圣”。
  
    毗盧閣外兩側有兩座配殿,即攝摩騰與竺法蘭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紀念。今山門東西兩側尚有二僧之墓。
  
   白馬寺東南有一座齊云塔,為方形密檐式磚塔。塔邊長7.8米,通高35米,13層。每層南邊開一拱門,可以登臨眺望。舊與清涼臺、騰蘭墓、斷文碑、夜半鐘、焚經臺合稱“白馬寺六景”。千百年來,民間流傳兩句諺語:“洛陽有座齊云塔,離天只有一丈八。”原是五代后唐李存惠修造的九級木結構佛塔,高500尺。
  
    寺南還有兩座夯筑高土臺,臺上立著一塊“東漢釋道焚經臺”字樣的通碑,這就是“六景”之一的焚經臺。這個焚經臺記述了佛教徒與中國方士之間的一場角逐,以佛教取勝而告終,漢朝佛教由此興盛。
  
    “明月欠古寺,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日涼如秋。”這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筆下的白馬寺。今天這座著名古剎仍名揚海內外,巍然屹立在邙山腳下。(原標題:洛陽白馬寺)




來源:新聞中心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