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緱山 追慕升仙太子 投其好 昌宗扮演子晉
2013/5/30 14:19:0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武則天稱帝,全稱為“大周天冊金輪圣神皇帝”。她改名稱“曌”,意為“日月當空,君臨天下”。她造字19個,這些字都與道教長生有關,如把“千千萬萬”組成一個“年”字,把“永主永王”組成一個“證”字,把“長生主”組成一個“圣”字。她稱帝15年中,用了13個年號,如“天授”、“天冊萬歲”、“萬歲登封”等,都充滿道教色彩。
武則天崇信道教神仙長生說,相信服用道教神丹妙藥可以長壽。她讓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為她合煉丹藥,服后感覺甚好,更寵二張。張昌宗自此目空一切,結黨營私,貪贓枉法,被御史臺官員舉報。武皇詔令李承嘉、桓彥范審問張昌宗。李、桓二臣上奏說:“昌宗貪贓400萬,當免官。”張昌宗卻說:“臣有功于國家,不該免官。”武皇問宰臣:“昌宗于國家有功勞嗎?”宰臣回答:“昌宗煉神丹,圣上服用有效,這實在是莫大的功勞呀!”武皇聽了甚喜,張昌宗也因此復官。駙馬薛曜和二張關系極好,他曾作《服乳石號性論》一書,對煉丹、服藥的方法說得很詳細。可見,武皇服藥已是公開的秘密。
洪州有位道士,名胡超,自言活了數百歲。武皇聽說后,召其入宮,為她合長生藥,耗資甚巨,三年合成。武皇服之,以為神妙。有臣討好說:“圣上可與彭祖一樣高壽。”武皇大喜,特改元為久視元年(公元700年)。胡超請求歸山,武則天賞賜他豐厚的禮物,還特意寫了一封《賜胡洞真天師書》。書中說:“先生道位高尚,早出塵俗,如軒歷之廣成,漢朝之河上,遂能不遠千里,來赴三川……倘蒙九轉之馀,希遺一丸之藥。”書中,武則天欲服仙丹長壽的心境表露無疑。
胡超還奉武皇之命在嵩山之巔投金簡一通。這通金簡在20世紀80年代被當地一農民發現。金簡長36.3厘米,重225克,其上鐫刻:“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岳嵩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唐圣歷二年(公元699年)二月,武皇封禪嵩山,出洛陽向東而行,經過緱山,有臣來奏,緱山乃周朝王子晉升仙之地,今存子晉祠,武皇令停車前往拜謁。王子晉,又名王子喬,為周靈王的太子。他喜歡吹笙作鳳凰鳴聲,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間,有嵩山方士浮丘公接他上山。30多年后,有人在山中見到他,他說:“告訴我家人,七月七日,在緱氏山頭等我。”那一天,人們果然見他乘白鶴,駐山嶺,舉手向家人致意,一飛升天。后人據此在緱山建子晉祠,在嵩山建白鶴觀以紀念。
武皇在祠中瞻仰了王子晉的雕像,情有所動,令子晉祠改稱“升仙太子廟”,并用飛白體的書法,親自撰寫了《升仙太子碑并序》。碑文有2000余字,文中說“玉京為不死之鄉”、“金闕乃長生之地”、“鳳笙流響,恒居伊洛之間;鶴駕騰鑣,俄陟神仙之路”等,洋洋灑灑,氣勢豪放,講述了武皇對道教神仙生活的向往,對升仙太子的追慕。碑高一丈七尺四寸,歷經風雨,至今仍在緱山矗立,為后人駐足憑吊。
武則天之所以對升仙太子情有獨鐘,其中有段故事。據說,武則天自張易之、張昌宗入宮日夜陪侍后,甚是愜意。武三思為討好武皇,編造說張昌宗是王子晉的后身,還寫詩頌揚。張昌宗為進一步取悅武則天,常在武皇面前裝扮王子晉,在宮中樂隊仙樂伴奏下,他披一身羽衣,吹著洞簫,騎著木鶴,來回飛跑。武皇看了心花怒放,樂不可支。
武則天封禪嵩山,將中岳神尊為“天中王”,后改為“帝”。她認為祭祀山神、尊封山神的活動大功告成,將嵩高縣改為“登封”縣,陽城縣改為“告成”縣。
初唐三帝實行“道先佛后”,武皇實行“佛先道后”,引起佛、道二教的矛盾。有一個時期,神都內佛、道二教相互誹謗,造成社會動蕩不安。武則天見事不妙,即下一道《禁僧道毀謗制》。其中說:“佛道二教,同做善事,都講無為,從今以后,誰再互相毀謗,先挨杖棍,再開除還俗。”福先寺僧人惠澄上表要求焚毀《老子化胡經》,眾僧附和。武皇令朝臣評議,多數大臣認為老子化胡屬實。武皇下詔:“老君化胡,典誥攸著,豈容僧輩,妄請消除……”平息了道佛之間的這場風波。
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帶兵進宮,殺死張易之、張昌宗,逼武則天退位,迎唐中宗復辟。唐中宗登基,恢復大唐國號,即下詔“老君依舊號玄元皇帝”。當年底,武則天病逝于洛陽上陽宮,享年82歲。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日報 2012-05-17 作者:徐曉帆 趙榮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