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洛陽

“祭祖節”漫談

2013/5/30 14:25:32 點擊數: 【字體:

  
    核心提示:民俗專家介紹,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而農歷十月初一后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十月一,送寒衣”。農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十月朔”,又稱“祭祖節”、“燒衣節”、“寒衣節”,洛陽地區也稱之為“鬼節”。 牡丹-信息港 

    民俗專家介紹,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而農歷十月初一后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 

    據洛陽歷史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百靈介紹,農歷十月一日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并稱為中國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夏秋冬往復循環,十月為孟冬。十月一日是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于是產生了“十月一,送寒衣”的風俗。在外地,有將紙裁成衣服的樣子后燒掉的,在洛陽則主要是燒五色紙,意在為故去的親人送衣服料子。與此同時,人們還會在路邊燒一些五色紙,意為向那些沒有子孫的孤魂送寒衣,是行善之舉。 

    這個民俗是什么時候形成的呢?丹-信息港 

    洛陽日報社資深編輯董高生告訴我們,據《荊楚歲時記》、《清嘉錄》等記載,“十月一,送寒衣”的風俗是起源于孟姜女哭長城這個傳說故事。-信息港 

    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御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墻之下。在農歷十月初一這天,孟姜女尋到埋葬丈夫的那段長城,長城腳下哭祭丈夫,并把帶來的棉衣燒掉。后來,人們就有了送寒衣的風俗。 

    孟姜女哭長城這個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形成于唐朝。這個故事的藍本是流傳于春秋戰國時的“杞良妻”的故事。 

    民俗專家認為,雖然這是個傳說故事,但卻提供給我們一個信息:送寒衣的風俗極有可能就是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但民俗專家們認為,早期人們送寒衣時燒的是真棉衣,后來才演變為燒紙衣。但又是什么時候發生這一變化的呢? 

    董高生認為,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說明什么時候改用燒紙衣,但有許多民俗專家認為,唐朝以后人們才改燒紙衣。 

    劉百靈告訴我們,最早送寒衣燒紙是要到墳上燒的,但后來由于人口流動速度快,許多人離開原籍到外地謀生,“十月一”這天無法到墳前燒衣,故而產生就在自家院落或路上燒紙送寒衣的民俗。 
 
    根據民俗,祭祖節這天最重要的活動就是燒紙,為故去的親人送寒衣,再加上現在人多數要到馬路的十字路口去燒紙,于是有人戲稱祭祖節就是“馬路燒紙節”。 

    但民俗專家們認為,不能把祭祖節簡單理解成“燒紙節”。 

    據考,農歷的十月一日,是周朝的臘祭日,也是秦代的正月初一,歷代都有隆重的祭祀活動。后世歷法改制,人們便逐漸把十月一日當成了祭祀亡靈的節日,于此日為死者燒紙錢、送冥衣。 

    而且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劉百靈認為,中國傳統節日的設置與節氣和親情有著密切的聯系。祭祖節是由于節氣變化,于生者的御寒需要,而想到故去的親人所產生的一個節日。為故去的親人燒衣送衣只是個形式,它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更深層的意義是讓生者在對亡人的祭奠中,引導人們尊老敬老,從而形成一種尊老敬老的社會氛圍。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華網 2011-09-22
0
下一條:所過者化 所存者神 上一條:洛書賦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