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據傳宋朝時洛寧有個朱姓縣官,此人貪污受賄,致使民不聊生,老百姓對他無可奈何。當時,衙門外一個飯館的師傅體察民情,想出一種吃食叫“繩綁捆豬吃”,“豬”即暗諷“朱”的意思。他把豬肉切成片,剁成末,用薄面皮包住后纏上粉條,粉條即繩子,意為把“朱”繩捆索綁,剁成肉醬。
消息傳出,百姓心花怒放,都想去啃“朱”幾口,出出心中悶氣。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這家餐館生意興旺。一天,朱縣官也來吃“繩綁”,飯館師傅忙抓一把面撒在其上,蓋上籠蒸。因為味香撲鼻,縣官就問籠中是什么吃食,師傅說是蒸肉,饞得縣官直流口水,大叫:“快快,把籠揭開,讓老爺吃點蒸肉!”這次,朱縣官吃了大半篦子蒸肉,之后又天天來吃。后來,他聽說這蒸肉的暗喻之意后,一氣死在衙門里。此后,蒸肉慢慢流傳,成為洛寧的獨特小吃。
【特色】 色澤黃亮,黃、綠、白相間,香氣撲鼻,香而不膩,回味無窮。
【原料及配料】 以5人食用為例:豬肉500克,排骨500克,大蔥250克,紅薯粉條750克,面皮一張;食用油100克,姜50克,甜面醬適量,料酒、醬油、十三香、雞精、小磨香油少許。
【做法與步驟】
洛寧君平餐飲的衛軍平介紹了做法。
1.買回的生肉用清水沖洗,除去肉表污穢,放進開水鍋里浸一下,馬上撈出。浸過的肉不會太軟,放上砧板可切出周周正正的肉片或肉丁。
2.把干粉條用清水濾一下,放入浸過肉的開水鍋中滾上兩滾,待其變軟后撈出。由于此前浸過肉,開水中會有一層油,這樣浸出來的粉條一抖即散;如抖不散,可淋上少許植物油,并用筷子翻動粉條。
3.在切好的豬肉和浸好的粉條上分別淋上適量的甜面醬,用手拌均勻,加入料酒、姜末、食鹽、香油、雞精、十三香等調料。對去骨的排骨也要作同樣處理。
4.選用蔥白細長的大蔥,剝皮洗凈,濾干切成段;如果蔥白過粗,還要對劈開來,使香味滲入。然后,把蔥段、粉條和肉攪拌在一起。
5.蒸肉時箅子上要鋪一層面皮,防止豬肉蒸化后油流在籠布上失去香味。面皮要薄厚得當,因為薄了易爛,厚了不好吃。
6.把過好水的粉條、肉、排骨等一起倒入盆中,加150克玉米面攪拌均勻。
7.把拌好的原材料攤在鋪好面皮的箅子上,蓋上籠蓋,搭在開水鍋上。先用大火催氣,直至鐵籠四周流“淚”;再調成小火,慢蒸50分鐘。
8.蒸肉揭籠食用前不能停火,否則肉皮會變硬,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