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釋義:各人為自己的主人效力。
成語出處:《三國志·魏志·曹爽傳》:有司奏綜導爽反,宣王(司馬懿)曰:“各為其主也。宥之,以為尚書郎。”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十二月,魏明帝曹睿以宗室、故大司馬曹真之子曹爽為大將軍。次年正月,司馬懿也自河內郡汲縣應召至洛陽。三年正月,曹睿病死,年始八歲的曹芳繼位。
魏少帝曹芳繼位后,曹爽和司馬懿“輔政”。曹爽是遠支宗室,沒有什么功勞,而司馬懿久經沙場,功高位顯。沒幾年,曹爽就驕縱起來。曹爽與司馬懿爭權越發激烈。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初六,魏少帝往謁明帝高平陵。曹爽也跟隨前去。司馬懿一看,機會來了,就讓郭太后下詔關閉城門。司馬懿父子緊急調集軍隊,占領儲存兵器的武庫。司馬懿親自率軍出屯洛水浮橋。
得知司馬懿動手奪權,曹爽把車駕留在伊水南岸住宿,砍伐樹木以為鹿角,調發附近屯田兵數千人充當警衛。
司馬懿此時手中軍力不足,就施展招誘之計,令侍中許允、尚書陳泰往說曹爽速歸認罪,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告訴曹爽只免其官位。司馬懿還指洛水為誓,表示不食言。
曹爽猶豫了,曹爽的戰友和手下人急了。與曹爽關系比較密切的大司農桓范,連夜出城投奔曹爽,并且出主意,勸曹爽帶著天子去許昌,然后調發四方勤王將士,同懿對抗。主簿楊綜也勸說:“你手握兵權,你把它交出去準備到東市被殺嗎?”可是曹爽不聽,他說,司馬公只不過想要奪權,我如果放權,還能當個 “富家翁”。
結果,曹爽沒當成“富家翁”。很快,司馬懿便給他等加上謀反罪名,曹爽及他的一眾戰友,包括桓范,皆夷三族。
后來,有人把楊綜的事情翻了出來,說楊綜誘導曹爽不交兵權是勸曹爽反。司馬懿說:各為其主,不再追究,還任命楊綜為尚書郎。司馬懿所以這樣做,是令曹爽的舊部知道:他并非把曾經忠于曹爽的人都當敵人看待,而只是懲辦那些首要分子。這是司馬懿籠絡人心、減少和各個擊破敵對力量的手段。
“各為其主”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