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新五代史·晉臣傳·桑維翰》:“初舉進士,主司惡其姓,以為‘桑’、‘喪’同音。人有勸其不必舉進士,可以從佗求仕者。維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賦》以見志。又鑄鐵硯以示人曰:‘硯弊則改而佗仕。’卒以進士及第。”
“鐵硯磨穿”是一個正面、褒義的成語典故,常常被用來激勵人們堅定意志,勤奮刻苦讀書,但你可能想不到,它竟然是出自一個賣國求榮的漢奸。
這個人就是桑維翰,字國僑,生于唐朝末年,洛陽人。史書上講,他長得既丑又怪,身材短小,可偏偏頭面奇長。長相對不起觀眾,他就發(fā)奮讀書,想用才學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并立志要干一番事業(yè)。
成年后,桑維翰參加進士考試,沒想到主考官一看到他的姓名就頓生厭惡,早早就把他排除在外,因為“桑”與“喪”同音,不吉利。朋友們知道了這一情況,紛紛勸桑維翰今后不要再參加進士考試,可以從別的途徑進入仕途。但桑維翰不為所動,慨然寫下《日出扶桑賦》一文,發(fā)誓要在科舉中獲得功名,同時鑄一鐵硯展示給大家,發(fā)下狠話:“除非鐵硯磨損壞了,否則決不另謀仕途。”堅持不懈,桑維翰終于如愿以償,在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考中進士。
當時,石敬瑭為后唐的河陽節(jié)度使,看中桑維翰的文墨,就任他為掌書記。自從做了官,桑維翰竟然不擇手段,干出了“禍及萬世”的事情。公元936 年,石敬瑭反叛后唐,桑維翰為其出謀劃策,致書契丹主耶律德光求援,并且石敬瑭愿和其結為父子,割地稱臣,他還親自前往契丹,促成此事。隨后,契丹出動大軍,助石敬瑭稱帝,建立后晉,而石敬瑭則將幽云十六州悉數(shù)割讓給契丹。由于“功勞”巨大,桑維翰屢屢升遷,隨著權勢越來越大,他大肆收受賄賂,歲積巨萬。公元946年,契丹軍南下,47歲的桑維翰被后晉出帝石重貴遣人殺死。
桑維翰的所作所為,給天下遺留下了大禍患。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評論他:“禍及萬世,則萬世之罪人,自生民以來,唯桑維翰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