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比喻人所共知的陰謀、野心。
典源:《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紀》:“甘露五年春正月,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于卿自討之。’”
“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曹髦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心里是懷著刻骨的怨恨與不滿的。他當然不滿了,司馬昭已經是欺他太甚了。
這事得從頭說起。
司馬昭是三國時魏國人,他父親叫司馬懿,就是《三國演義》中跟諸葛亮斗法的那個,在曹操一統天下的斗爭中曾立下汗馬功勞。曹操的兒子登基做了皇帝后,他依舊受到重用。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在輔政的過程中,魏國的大權逐漸落到了司馬懿的手里。
司馬懿死后,把大權交給大兒子司馬師,但司馬師不久病死,臨終前,把軍國大權交給了弟弟司馬昭。
司馬昭總攬大權后,野心更大,他不斷鏟除異己,打擊政敵,一心想取代皇帝曹髦。年輕的曹髦忍無可忍,他明白,自己已經成了司馬昭的眼中釘、肉中刺,無論怎樣委曲求全,司馬昭總要收拾他,自己作皇帝。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發制人,他決定鋌而走險,干掉司馬昭。
下了決心后,曹髦叫來幾個心腹大臣,就是“成語出處”中說的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說下了:“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的憤恨之語。他要這幾個人跟他一起,討伐司馬昭。
司馬昭權勢熏天,羽翼已豐,現在去找他的事兒,無疑是飛蛾投火,自投羅網。大伙都勸曹髦慎重考慮,不可草率行事。
曹髦到底年輕,盛怒之下聽不進勸告:“你們不去我去!”他親自帶了幾百人去襲擊司馬昭。誰知還沒見到司馬昭,就被司馬昭的人給截住了。原來,大臣中早有不義之人將曹髦的行動告訴了司馬昭。
混亂中,小皇帝曹髦被太子舍人成濟一矛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