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比喻舊習難忘,觸其所好,便躍躍欲試。
典源:《二程全書》第七卷:“明道年十六七時,好田獵。十二年,暮歸,在田野間見田獵者,不覺有喜心。”
程顥,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他是程頤的哥哥,所以又被稱為“大程”。程顥出生于一個仕宦世家,于二十五歲中進士,初任地方官,頗有政績。宋神宗時,王安石開始實行變法,程顥因與王安石政見相左,上疏批評“新法”,被出為外任。神宗死后,哲宗繼位,以司馬光為代表的“舊黨”執政,程顥被召為宗正丞,還沒動身,就因疾而終。
程顥是北宋儒家學者,著名哲學家,北宋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提起程顥,人們多會聯想到捻須持卷、不茍言笑的夫子形象,畢竟,“二程”的理學對后世影響太深了。
誰能想到,這么一位道學宗師,十六七歲的時候,卻非常喜愛打獵。打獵大概是宋朝文人圈子里的“高爾夫”,你看蘇軾不也有詞云:“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后來,程顥開始求學,他就學的老師是誰呢?就是周敦頤。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很多人對他不了解,但對他的《愛蓮說》卻瑯瑯上口。周敦頤雖然收了“二程”當學生,但是他的性情與這兩個學生截然不同,他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有仙風道骨。
程顥求學后,“泛濫于諸家”。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學問越來越深,程顥就沒有時間和精力,也不好出去打獵了,為此,他曾惋惜地對友人說:“打獵的愛好我今后沒有啦!”
這句話被老師周敦頤聽到了,老師不以為然,就專門跑去對程顥說:“你說的話不一定就是如此。千萬不要說得那么容易。我看你不是不喜愛打獵,而是把這種心思隱埋起來罷了。說不定哪一天這種心思萌發起來,你還是會像年輕時一樣,高高興興地去打一陣子獵的。”
程顥對周敦頤的話末置可否,只是哈哈大笑了一陣。
老師周敦頤的這席話,在十二年后得到了驗證。一天傍晚,程顥外出歸來,路過一片田野時,見到野地里有人前后呼喊著、追逐著。程顥一看,有人在這里打獵!程顥頓時回想起了年輕時打獵的樂趣,心里一陣沖動,感覺手也癢了起來。但他回憶起周敦頤說過的話,便硬是壓制了要打獵的欲望,徑自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