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驪,古代語言中的一種黑龍,傳說其頜下有千金之珠。后比喻詩文的寫作。
典源:《莊子·列御寇》:“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其子沒于淵,得千金之珠。其父謂其子曰:‘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 ,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頜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這個故事是莊子講的,是講給一個比較淺薄的人聽的。這個人進見宋王,宋王賜給他十乘車馬,他便趾高氣揚,向莊子炫耀。莊子說:“從前,一條河邊住著一戶以編織蒿草為生的貧苦人家。一天,兒子潛入河水的深處,撈到一顆價值千金的寶珠。父親見了,大驚失色地對兒子說:‘快拿石頭來砸碎它!要知道價值千金的寶珠,是在九泉深淵的驪龍嘴里。你能得到這顆寶珠,一定是它在睡覺。等它醒來發現,就會來取,到時大難臨頭,你還能保全半點嗎?’試想,今天宋國苦難深重,命運莫測,并非九泉深淵能比;宋王的強橫霸道,也非驪龍可比。你僥幸得到車馬,一定是他被你蒙蔽了。一旦他清醒過來,你將粉身碎骨,死無葬身之地了!”
這個成語,跟白居易和劉禹錫也有一段故事。話說大唐某年冬日的一天傍晚,白居易和一群文人在香山聚會。菜上齊后,白居易起身道:“如此良宵,難得各位聚會,咱們還是以詩會友,賦詩暢飲吧。”眾人求題,他就說以南朝興廢金陵懷古為主旨。大家興致勃勃,個個躍躍欲試。此時卻看劉禹錫,端起一杯酒,一飲而盡。大家一看急了:“老劉,你耍賴呢,詩還沒寫呢?” 劉禹錫不慌不忙,扯過一張紙來,眨眼工夫,寫出一首《西塞山懷古》,詩曰:“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于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白居易一看,豎起大拇指:“好詩!我們本欲一塊下海探驪龍,你卻先得了龍珠,剩下的一鱗半爪還有什么用啊!”眾人隨聲附和,仰天大笑,隨后收起筆墨,開懷暢飲,通宵達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