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亦作“懸河瀉水”,懸河即瀑布。比喻講起話來像瀑布一樣滔滔不絕,文辭流暢奔放,形容一個人能言善辯,十分健談。
典源:《晉書·郭象傳》: “王衍每云:‘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魏晉時期,朝代頻繁更替,社會動蕩不安,在思想界,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的儒家之學漸漸失去了魅力,以何晏、王弼等為首的一批知識精英,開始對宇宙、社會、人生進行另一個角度的哲學反思,重新尋找精神家園。
他們給官不做,厭世超脫,常常聚集在竹林郊野,圍繞著《周易》、《老子》、《莊子》這三本玄妙深奧的書縱情談論,探討有與無、生與死、動與靜、名教與自然、圣人有情或無情等形而上學的問題,時人稱之為“清談”或“玄談”。由此,一種新的文化思潮——玄學便在洛陽誕生了。
西晉時,洛陽又出現了一位玄學大家,名叫郭象。他大約出生在公元252年,字子玄,幼年時就非常好學,對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一些現象總是留心觀察,冷靜思考。長大后,他潛心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知識淵博,每發言論,無不見解獨到,深刻入微,讓人聽得如癡如醉。
當時,朝廷中有一位名叫王衍的大臣,出身名門望族,容貌俊雅,才華橫溢,歷任北軍中侯、中領軍、尚書令、太尉等高官,被封武陵侯。此人十分欣賞郭象的學識和口才,常常在眾人面前稱贊郭象:“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懸在高山上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奔瀉,從來沒有枯竭的時候。”
郭象玄學思想的核心是“萬物獨化”學說,認為“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就是世間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是由各自的內在規律所決定的,不借助外力。他的探索和研究達到了魏晉玄學的高峰,他的哲學著作《莊子注》一出,立刻風靡于世。這部書一直流傳下來,在中國封建社會被認為是對《莊子》的標準注解。
郭象一生經歷了西晉王朝從建立到滅亡的全過程,屢屢被邀請出去做官,但他大都謝絕,埋頭研究學問。后來,他得到東海王司馬越的信任和引薦,曾出任太傅主簿一職,為掌管全國軍政大權的太傅充當秘書,承擔起草文件、管理檔案簿籍、管理印鑒等工作,權勢也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