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鈞出身貧寒,從小口吃,但勤于學習,善于思考。他因不善言談,故不多與人交往,又不會鉆營奉承,所以,政治上并不得志,平時多在家中看書思考問題。馬鈞特別喜歡鉆研機械方面的問題,一生發明創造頗多。
改進了織綾機。當時大家使用的織綾機既笨重,操作又不方便,所以工作效率很低。他經過仔細觀察研究和反復試驗,終于把原來“五十綜者五十躡”和“六十綜者六十躡”的舊機,統一改造成十二躡,大大簡化了織機構造,降低了操作難度,可提高功效四五倍。同時,織出的綾圖案自然優美,質量也提高許多,深受人們的歡迎。
改進了翻車。有一次,他在洛陽城中發現一片空地,可辟為菜園,但因地勢較高,難以引水灌溉,因此,反復琢磨和試驗,將以往的灌溉設施改進,“其巧百倍于常”,且使用非常省力,兒童也可轉動,其最大特點是能將低處水抽至高處,大大增強了抗旱排澇能力。
成功復制了指南車。明帝時,馬鈞為駁“古無指南車”之說,奉明帝之命,帶領一批工匠,經過多方努力,終于制成指南車。自此,“天下服其巧”,連過去嘲笑他的大臣也為之嘆服。
發明了“發石車”。這是主要用于作戰的攻城武器,它可連續拋石,拋石可達數百步遠,大大增強了攻城威力。
制造了許多“百戲”玩具。這主要是為宮廷制造,其目的是娛樂。他所制木人可自動做各種動作,其動力來自水力,故稱“水轉百戲”。
馬鈞的諸多發明創造,表現出他在機械制造方面的非凡才能。晉代學者傅玄說馬鈞是當時最有名的能工巧匠,南朝裴松之贊揚他“巧思絕世”。(資料提供:洛陽市地方史志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