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它俗,“民以食為天”,它可是人類生存的首要條件,在關鍵時刻甚至影響著歷史走向。從遠古時期的茹毛飲血到今天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人們飽食之后尋找飲食文化之源,目光最終總要落在洛陽。
“屠牛朝歌,賣食盟津”的姜太公
說起姜子牙,那可是我國古代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生于3000多年前的商末周初,姓姜名尚,字子牙,俗稱姜太公,因封地在呂,又稱呂望。
若論姜子牙生平最大的功績,莫過于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奠定了周王朝800年的基業。也正因此,后人將他與輔佐商湯滅夏的伊尹并稱“伊呂”。伊尹由廚而入相,曾是地位低微的奴隸;姜子牙為生活所迫,干過屠牛賣肉的營生,這也是兩人的相似之處。
只是與伊尹相比,姜子牙施展才干的機會來得更晚。在遇到周文王時,他已年過七十,頭發都等白了。
這也難怪,本來他是想為商王朝效力的。那時他還年輕,心氣很高,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無不研習。可是,當他帶著治國安邦之策來到商都朝歌(zhāo gē,今河南淇縣)時,終日飲酒作樂的商紂王卻根本不理會他。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寄居朝歌城南的姜子牙窮困潦倒,無以維持生計,只好做起了屠牛賣肉的生意。
據戰國晚期著名兵書《尉繚子》記載:“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盟津。”盟津即孟津。三國時譙周撰《古史考》,也稱“呂望嘗屠牛于朝歌,賣飲于孟津”。也就是說,姜子牙等到70歲,也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干。商紂王越來越昏庸殘暴,朝歌待不下去了,姜子牙只好另謀生路,來到黃河南岸的孟津。
“當時孟津是黃河上的一個重要渡口,南來北往的人很多。姜子牙有屠牛的手藝,便在這繁華之地開起了牛肉湯館,同時也賣酒水。”我市餐飲文化知名策劃人鄭貞富先生說。湯館的食客帶來了各種消息,姜子牙聽得最多的就是商紂王多么無道,周國君主西伯昌(即周文王)多么賢明。因此,得知西伯昌廣納賢才準備滅商時,他精神大振,覺得自己大顯身手的時機到了。
滿頭白發的姜子牙關閉了孟津渡口的湯館,匆匆趕往岐山。在那里,他得到西伯昌的重用,并協助周武王姬發滅了商。周朝時,他被封于齊,成了歷史上齊國人的祖先。
原汁原味、甜咸宜人的牛肉湯
據說土生土長的洛陽人,沒喝過牛肉湯的是極少數。前些年,牛肉湯很便宜,人們早上來到湯館,1塊錢就能買上一大碗熱氣騰騰的湯,再要5毛錢的烙餅或鍋盔泡進去,放上紅紅的辣椒油,香氣四溢,真是勾人魂魄。所以“老喝家兒”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清早喝碗牛肉湯,給個神仙都不當。”
好喝的湯做起來當然是有講究的:熬湯前,要將牛骨頭放到清水里泡上一天一夜,其間不斷換水,直到水清澈見底時,才能把骨頭撈出來放到大鍋里熬。當然,要熬一鍋好湯,時間短是不行的。一般來說,牛肉湯從前一天傍晚就開始熬了。水得一次添夠,中間不再加水,才能保持湯的原汁原味。這種湯營養豐富,香氣撲鼻,特別能勾起人的食欲。
洛陽的牛肉湯館分布在洛陽的大街小巷。而每家牛肉湯館,又會吸引相對固定的食客。有人起個大早,開車一個多小時從城市的這一端跑到另一端,只為喝一碗牛肉湯過癮。而那些“老喝家兒”只要嘗一口,就知道這家湯館的牛肉湯對不對味兒。如果你喝慣了這家的味兒,突然換一家就會覺得不適應。
如今,牛肉湯早已融入洛陽人的生活。它的包容性很強:你可以喝甜的(不加鹽),也可以喝咸的,可以加錢添肉,也能免費添湯——當年即便是姜子牙開的湯館,能做到的也不過如此吧?
湯是一種味道也是一種文化洛陽的湯,種類很多,除了牛肉湯,還有羊肉湯、驢肉湯、雜肝湯、豆腐湯、丸子湯、不翻湯等,可以說,喝湯早已成為洛陽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湯是洛陽飲食文化的精華。
這些湯中,羊肉湯、驢肉湯就不必說了,都以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著稱,人們從名字就能猜出湯中“內容”。相比之下,倒是不翻湯最不容易被讀懂。記得十幾年前,我從外地剛到洛陽時,聽說竟有這種湯,就好奇地在老城一帶尋覓。最終,饑腸轆轆的我在義勇街附近找到了一家小店,進去后說“來碗不翻湯”,結果湯端上來后我就傻了眼:湯里只有兩片小薄餅,怎么吃?后來我才知道,在洛陽喝湯,要配著餅才能充饑。
不過由此,我也弄清了不翻湯名字的來歷:綠豆面餅攤得薄,烙的時候不用翻個兒就能熟,所以這餅叫“不翻”。把兩張“不翻”放在碗里,澆上滾燙的骨頭湯,再放些粉絲、海帶、蝦皮等,加上醋和胡椒粉,就成了酸辣爽口的不翻湯。
再說雜肝湯,也稱“臭雜肝”,有人說它和臭豆腐一樣,都是聞著臭吃著香。這種湯是用牛或羊的下水熬的,據說也已有上百年歷史。不過,這種獨特的美味可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的了的。
洛陽人常說:“早上豆腐湯,晚上丸子湯。”豆腐湯是洛陽人最喜愛的早餐之一。一碗湯端上來,里面有白白的鮮嫩豆腐,還有金黃的油炸豆腐,撒上香蔥末兒、辣椒油等,用筷子輕輕一攪,滋味兒便都出來了。晚上喝的丸子湯也很有講究:丸子由綠豆面加上黃豆芽制成,配上油豆腐條、韭菜等,加入辣椒油和醋,喝起來酸辣可口,別有風味。
也許有人會納悶兒:為啥洛陽人這么愛喝湯?這個飲食習慣究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姜子牙的故事已經太遙遠,現在的人普遍認為,這是因為洛陽地處盆地,氣候干燥,需要湯湯水水來滋養人。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近代物質匱乏,人們常常吃不飽飯,便想出了用食物熬湯的做法。沒想到湯還挺好喝,這種習慣便保持了下來。
如今,洛陽的湯不僅是一種味道,還是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記者 張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