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水席,有三大特點:一是有葷有素,素菜葷做,選料廣泛,天上的飛禽、地下的走獸,海中的游魚,地里的菜蔬均可入席;二是有湯有水,味道多樣,酸、辣、甜、咸俱全,北方南方均為可口;三是上菜順序有嚴格規定,搭配合理、選料認真、火候恰當。洛陽水席,又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可據情而定,故深受城鄉人民的普遍歡迎,長盛不衰。
洛陽水席上菜順序極為考究,其二十四道菜,要先上八個飲酒涼菜(四葷四素),每碟是葷素三拼;待客人酒過三巡再接著上十六個熱菜,熱菜由大小不同的青花海碗盛放。
這十六個熱菜,要先上其中十二個菜,這十二個菜分為四組,每三個味道近似的為一組,每組各有道大菜領頭,并帶兩個小菜,叫“帶子上朝”作為配菜或調味菜。吃完一道,再上另一道,如行云流水。最后上四道壓桌菜,即湯菜,其中有一道雞蛋湯,又稱送客湯,以示全席已經上滿。熱菜上桌必以湯水佐味,雞鴨魚肉、鮮貨、菌類、時蔬無不入饌,絲、片、條、塊、丁,煎炒烹炸燒,變化無窮。時下,講營養、求滋補為飲食時尚,洛陽水席甜咸適口,葷素搭配,其菜品清汁少油,而且經濟實惠。
“洛陽水席”中的第一道菜由蘿卜絲做成,因類似燕窩風味叫“燕菜”。在上第四道菜時,應上甜菜或甜湯,在上主食時,接著上四個壓桌菜,即湯菜,最后一道壓桌菜是酸辣雞蛋湯叫“送客場”表明菜已全部上完。
唐朝袁天罡看出武則天將稱帝,因天機不可泄漏,就發明了這二十四道菜,預示武氏一生,初名武后宴,宋后改為洛陽宴席,老百姓稱官場兒。旅游業發展以來,人們稱其為“洛陽水席”。
“燕菜”的用料蘿卜是大有講究的,要用洛陽東關出產的。別處的蘿卜口味無法同東關蘿卜相比,這是由當地的環境水土氣候決定的。同時,這道菜的做工也相當考究:將蘿卜切成絲后.接下來是拌粉,然后再加料烹炸,僅烹炸就需六次。蘿卜細如銀線,根根透明,不碎不斷,夾起一筷子入口,頓覺滿口清香,味道的確非同一般。
水席中還有一道菜名叫“素海參”,其主料是紅薯粉。但這紅薯粉要用汝州出產的,汝州粉口味獨特,是同類產品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