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源流。據考證,木偶戲起源于春秋時殉葬用的木制俑人,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孟子·梁惠王上》)那時,喪葬時,“舞俑為樂,執偶為戲”。
相傳,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劉邦被匈奴頭領單于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謀臣陳平訪知單于好色,而其妻閼氏又甚妒忌,于是刻木為偶,身穿彩衣,形如美女,裝有機關,安立城頭,翩翩起舞。果然,閼氏一見妒心大發,恐城破后單于得此“美女”后而自身失寵,便勸夫引兵而退,遂解白登之圍。這木偶立下退敵奇功,劉邦就珍藏宮中,“后樂家翻為戲具,即傀儡也”(唐·段安節《樂府雜錄·傀儡子》)。
明初,朱元璋倡導民間游戲,應天府(今南京)“閭市盛行焉”,大街小巷均見木偶戲。清末、民國時,更得到發展,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和杖頭木偶三種,各有藝術特色,并用戲曲曲調配合演出。
那時,夫子廟的木偶戲所用舞臺小巧玲瓏,只一人藏在藍布帷中,手、腳、口并用演出:兩手操縱一個,或多個木偶,手法多變、技巧嫻熟;樂器是鼓、鑼、鈸固定在一木架上,腳踩踏板,牽動繩索,擊響三件,節奏有聲;口里還念白、唱曲。只見臺上木偶披紅戴綠,手舞足蹈,圍觀眾人翹首踮足、喜笑顏開。
木偶戲常見劇目有《大鬧天宮》、《武松打虎》、《十八相送》、《木蘭從軍》等,藝人表演到精彩處,往往戛然而止向觀眾討錢。在那缺少娛樂的年代,木偶戲帶給人們的歡樂,至今仍讓老南京們記憶猶新。【原標題:木偶戲起源于春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