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傳統文藝 >> 文藝知識 >> 瀏覽洛陽

洛陽曲劇 散發泥土氣息

2013/4/15 9:57:39 點擊數: 【字體:


    河南曲劇有兩個分支,一個是洛陽小調曲子,另一個是南陽大調曲子;ㄩ_兩朵,單表一支,本文就洛陽曲劇的形成與發展作一些初步探討。
 
    (一)

    洛陽曲劇源于洛陽古老的民間說唱曲藝“坐堂彈唱”。自古以來,戲曲的發展離不開文人的參與,讓我們先從前清洛陽秀才王鳳桐說起。

    王鳳桐(1822——1898)是洛陽郊區王屯村人,6歲入私塾,15歲中童子試,入縣學,后考中秀才。因瘟疫流行,父母雙亡,17歲只身逃到南陽,在一個偏遠鄉村教書。期間南陽地攤說唱與清唱班盛行,他為了糊口,常為說唱藝人抄錄劇本,改編唱詞,整理曲牌,便逐漸迷上了這個古老的娛樂形式。并對曲子伴奏三大件(紫板、墜子、三弦)作了改革,對舊唱本作了修改。他為人耿直,不屑于趨炎附勢,不為五斗米折腰,被南陽知府以“一代斯文,浪跡倡優,有傷風化”的罪名,而革去了秀才功名,從此潛心于曲子的研究。1983年回歸故里,他癡心未改,在設館教書維持生活之余,仍積極組織曲子清唱班。逐步認識到,這種“坐堂清唱”的曲藝形式,演唱藝人只是坐在那里憨彈傻唱,場面呆板,情趣單調。于是通曉曲藝、熟諳河洛大地俗語俚曲的他便突發靈感,于清光緒初年(約1879年,也是他返鄉后四年),便把這種曲藝形式“嫁接”到扭高蹺上,把演唱與民間舞蹈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創造出洛陽曲劇的雛形——高蹺曲。
 
    這種由演員分別扮成相公(生)、小姐(正旦)、丫鬟(小旦)、和尚(丑)等戲曲人物,踩著高蹺,合著鏗鏘的鑼鼓點邊唱邊舞,或男女追逐,或調情逗趣,用以表現戲曲故事的娛樂形式被農民所接受。王鳳桐先生還根據洛陽老調曲牌,吸納南陽曲子的調式,糅合攙兌成60多個新的曲牌,運用到高蹺曲的表演中,并整理改編了《小姑賢》、《賣瓦盆》、《翻車》、《小兩口觀燈》、《春香鬧學》、《拾玉坐》等30多個劇目。后來加進去從別的劇種學來的程式動作,演出了人物少,戲曲故事簡單,表現男女愛情、家庭生活的“三小戲”(如《蘭橋會》、《王三姐拜壽》、《小姑賢》)。因其已具有戲曲人物造型,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宛轉的曲子唱腔,優美的高蹺舞蹈,形式新穎,賞心悅目,而大受歡迎。

    高蹺曲一直延續了半個世紀,期間不斷完善,不斷提高藝術水準,在長期演出實踐中,涌現出朱六來、李九常、朱雙奇、張五魁等一大批曲子戲的愛好者。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經歷一段生長過程,直到1926年,洛陽藝人朱六來、張五魁等人在洛陽南郊車圪塔村演出時,才首次不綁蹺腿,在奶奶廟的臺子上演出了《藍橋會》及《小姑賢》兩出小戲,開創了曲子戲登臺演出的歷史。

    曲子戲登臺演出時,不論是演出條件、表演技巧、還是劇目內容都還十分簡陋、粗俗與幼稚。但由于她是在河洛大地土生土長的新劇種,所以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演出劇目不斷豐富,由只能演“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到能演大戲及連臺本戲,能演穿蟒扎靠的袍帶戲;演員行當發展到生、旦、凈、丑齊全,并且愈分愈細;伴奏主要樂器已由墜胡發展為表現力極強的曲胡,演奏曲牌也不斷創新,已有以“楊調”為代表的曲牌100多個;演員的唱腔、表演,乃至化妝、著裝也日漸精美與細膩。這諸多方面的進步,說明曲子戲已具備與其他大劇種相抗爭的能力,不僅能演反映市井生活的小戲,也能演諸如表現宮廷爭斗、綠林恩怨的大戲;不僅能演現代戲,也能演傳統戲和新編歷史劇。

    在曲子戲的發展過程中,從來沒有停止過向其他劇種學習。例如名角朱六來、朱天水向京劇名家孫盛甫學會了《坐樓殺惜》中的表演,蘭輯吾向京劇老師學習念白,劉衛生也從電影《花田錯》中學習旦角的身段。他們不斷的充實自己,提高曲子戲的演出水平。

   (二)

    洛陽曲子為了區分于南陽大調曲子,人們習慣稱為小調曲子,將這兩種祖宗同一,風格有異的曲子戲,正式命名為河南曲劇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事。洛陽市曲劇團的前身的農民曲劇社,農閑演戲,農忙干活,匯聚了朱六來、劉衛生、朱雙奇、馬德山、耿庚辰、王振東、蘭輯吾、謝祿、馮兆祿、邢金萼、安景智等曲子名角。常演劇目有《潘金蓮剪衣》、《卷席筒》、《狀元祭塔》、《花庭會》、《小姑賢》等。這個戲班子于1954年12月被正式命名為洛陽市曲劇團,劉巧、高桂枝、郭鳳娥等新秀也相繼入團,增強了劇團的演出陣容。此后他們排演了大型歷史劇《屈原》和現代戲《趕腳》,獲得了極大的成功。1956年河南省第一屆戲曲匯演期間,《屈原》這出戲榮獲了劇本、導演、演出、舞美、道具、音樂、舞臺設計等七個大獎,創造了戲曲評獎之最,朱六來、朱萬明兩位曲劇老前輩也榮獲了榮譽獎,劉衛生、邢金萼榮獲了演員一等獎。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戲曲發展最紅火的時期,洛陽與周邊各縣都建有曲劇團,其中澠池縣曲劇團最為出名,因為他們團出了馬騏、周玉珍、李振乾等名家。他們于70年代先后調入洛陽地區曲劇團后。大大加強了該團的實力。洛陽市這兩個名角薈萃、實力相當的曲劇團,演出了不少好戲,豐富洛陽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把洛陽曲劇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1962年分配到洛陽后,看過邢金萼、郭鳳娥、馬金蟬的不少好戲,邢金萼因中風而過早的退下了舞臺令人惋惜。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曲劇名丑王振東,他在拿手好戲《閻家灘》和《草人媒》中分別扮演王二和二火鞭,唱腔、表演幽默詼諧,令人叫絕,在現代戲《紅巖》、《江姐》等戲中扮演的反面角色也讓人過目難忘。

    (三)

    河南曲劇是全國少有的歷史雖短、但進步飛快的地方新劇種,自誕生以來短短幾十年間,她濃郁的鄉土氣息,通俗易懂的戲曲語言,流暢優美的唱腔,深受廣大戲迷的歡迎,已成為我省第二大地方劇種。洛陽地區是河南曲劇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出角、出戲的地區之一。其中由馬騏、周玉珍聯袂主演的《寇準背靴》,于1982年更名為《背靴訪帥》,由河南省電影制片廠拍制成了舞臺藝術片,最能代表洛陽曲劇的水平。
 
    馬騏祖籍河南封丘,1923年生于許昌,自幼愛唱戲,于戲曲結下不解之緣。17歲被國民黨抓丁到重慶,逃走后結識了幾位河南老鄉,湊起了一個曲劇戲班子。1949年回河南加入靈寶曲子戲班,后轉入澠池“普及曲劇團”,1973年調入洛陽地區曲劇團。他從藝幾十年來,先后在《寇準背靴》中飾演寇準,《十五貫》中飾演況鐘,《四進士》中飾演宋士杰,《孫安動本》中飾演孫安,《趙氏孤兒》中飾演程嬰,《白毛女》中飾演楊白老。他唱腔渾厚古樸,蒼勁酣暢,表演生動逼真,灑脫大氣,特別是“帽翅功”、“髯口功”與“踢靴”可謂三絕。周玉珍1942年出生在河南伊川一個藝人家庭,自幼跟隨父親到澠池“普及曲劇團”學藝,1977年調入洛陽地區曲劇團。1983年進京演出倍受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的青睞,并收為徒。先后在《七夕淚》、《貂蟬》、《謝瑤環》、《周仁獻嫂》、《跑汴京》、《楊八姐盜刀》、《追魚》、《紅娘》等戲中,都有不俗的表現,在《寇準背靴》中達到了她的藝術頂點。她的唱腔細膩委婉,圓潤甜美,流暢自然,表演放松自如,臺步輕盈,身段優美。

    馬騏與周玉珍合作的《寇準背靴》,與張新芳的《陳三兩》一樣,都是曲劇藝術的精品。戲中馬騏扮演寇準,周玉珍表演柴郡主,兩人配合默契,把劇中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特別是“花園送飯”一場,把他們的演技更是張揚得淋漓盡致。小的在前面風風火火趕路,急于給丈夫送飯,老的在后面緊緊隨影跟蹤,急于厘清真相;小的青衣行當糅合了花旦表演,演得不溫不火、形象逼真,老的老生行當摻進了諸多絕技,演得游刃有余,妙趣橫生。一路上穿花叢,繞山石,過小橋,通過他們傳統的表演程式,細膩地展現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堪稱曲劇藝術的極品之作。

    老一代洛陽曲劇藝術家有的退休了,有的去世了。當今活躍在洛陽曲劇舞臺上新生帶演員,并沒有呈現太多的衰退,仍然靠他們的執著與追求,常年堅持在城鄉演出。洛陽市曲劇團主要演員鄭慶恩、劉愛云、張曉紅、李天方(已推出,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馬遂和、孔素紅等一大批演員挑起了大梁,主打劇目仍舊是《寇準背靴》、《三子爭父》、《鍘趙王》、《洛陽令》、《柜中緣》等一批為戲迷喜聞樂見的傳統戲。他們的演技比起他們前輩并不差,相信他們會給洛陽觀眾排出更多的好戲來!驹瓨祟}:洛陽曲劇 散發泥土氣息】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戲劇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