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大鼓的傳承脈絡:偃師一支譜系清楚沒有斷脈
2013/7/3 15:06:0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河洛大鼓的形成及傳承脈絡是多樣的。據筆者了解,最為明顯有據可查的傳承體系當數偃師一支,即段雁、呂祿、胡南方等,傳承譜系清楚,沒有斷脈,每一代的傳人都有代表性的藝人。段、胡、呂這一支是河洛大鼓主要的傳承脈絡,也是最有說服力的傳承體系。
鞏義的河洛大鼓來源于偃師,這也成了不爭的事實。如二代藝人葉刺猬系段雁之徒,劉林投呂祿為師,迅速在鞏縣傳衍開來,盛行鄉里,名家輩出,深受歡迎。
孟津縣的河洛大鼓分別由偃師和鞏縣兩地傳入,如孟津縣第三代河洛大鼓藝人李玉山投師鞏義的李富德,成了孟津河洛大鼓名藝人。李玉山一生授徒最多,有其弟李小五、張建波、張建貞、雷占奎、陳跟登等。形成了李玉山河洛大鼓孟津主要派系。另外還有孟津的周庭癸投師偃師的趙才,傳藝于四代藝人喬新甲;偃師第二代藝人高久常傳藝于孟津的暢朝、武柳柱,暢朝又授徒尚照河、韓淵、杜子京等,形成了孟津縣的另一個流派。
登封的河洛大鼓追根溯源也應來源于偃師,系河洛大鼓第三代藝人王周道老師傳入并發展開來,而王周道之叔父王松枝系一代開山祖胡南方的琴師。
早期,宜陽的河洛大鼓第二代藝人馮光照投師何人不詳。其第三代藝人焦五輩是河洛大鼓第二代名家張天培的大徒弟。因此宜陽的河洛大鼓藝術基本上來源于偃師。
黃河北溫縣、孟縣、濟源的河洛大鼓深受山東梨花大鼓的影響。清朝光緒年間,有山東的梨鏵大鼓藝人郭明堂把梨鏵大鼓傳入孟縣,先后被溫、孟兩縣的“洪山調”藝人李氏兆銀、楊全仁等習學。1923年,鞏縣、偃師一帶的藝人陳有宮、李富法(經查證,怕是“李富德”之誤)、揚大會、揚二會等來溫孟灘演唱“靠山簧”(早期的河洛大鼓,陳有宮、李富德,揚大會等人都是當時著名的河洛大鼓藝人),被爭相習學。1931年前后,受河南墜子的啟發,溫縣的楊全仁與孟縣南莊的伴奏藝人王怡新將“靠山簧”和“梨鏵大鼓”融為一體,自稱“大鼓書”,因孟州系古河陽府,也稱“河陽大鼓”,六十年代后也稱為“河洛大鼓”。
新安縣的河洛大鼓傳承比較復雜,據上輩人傳說,早在1900年前,鐵門油溝的董金秀、北冶的裴國瑞、裴國方二兄弟等就已經演唱大鼓書,并且已很接近如今的河洛大鼓,但他們授徒何人,是怎樣傳承下來的,無從查考。鐵門的河洛大鼓藝人張德星原投宜陽鹽鎮的田林子演唱洛陽琴書,后來改唱河洛大鼓,在新安縣影響較大。正村鄉中岳的王振松老師初投孟津的馬甲申,后投鞏義的陳有宮。學藝有成后在新安縣廣收徒弟,如王何清,郭黑蛋、毛久常、馮對子、王贊等,是新安一支較大的派系。
河洛大鼓流傳地域廣、流派多、傳承方式也比較復雜。大多數河洛大鼓藝人都有從藝老師和行藝老師,究竟以哪一個為準,為正式老師呢?很難定論。如河洛大鼓第四代藝人段界平先投師揚二會,曾追隨王周道學藝三年,也是張天培的門外弟子。正因為他取百家所長,才成為一代名家,如此例子很多。【原標題:河洛大鼓的傳承脈絡:偃師一支譜系清楚沒有斷脈】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曲藝網 201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