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祖師廟原名真武廟,為紀念道教鼻祖而建
提起祖師廟,大多數洛陽人不會陌生。這座位于老城區北大街的古建筑,始建于元未明初,為紀念道教鼻祖老子而建,明代時曾改作他用。
您也許還不知道,祖師廟其實并不是它的原名。據《清嘉慶洛陽縣志》卷二十二記載,祖師廟原名真武廟。日前,市文物部門修繕祖師廟的過程中,一塊清代嘉慶年間石碑的出現,印證了這一史料記載。
昨日上午,我們來到祖師廟,市民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正在對這塊石碑進行清理。這塊石碑寬約0.8米,長約1.95米,一角缺失,碑首刻著“修真武廟碑記”。
市民俗博物館館長王支援介紹,這塊石碑是11日上午施工人員清理祖師廟大殿東配房前的地下管道時發現的,聽到消息后,他和其他工作人員立即趕到現場將石碑挖了出來。盡管石碑一角缺失,但碑文整體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根據碑文內容可判斷,此石碑立于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當時正值河南大旱,河南府知府齊鯤帶領眾鄉親來到這座真武廟求雨,沒過多久,天降及時雨,齊鯤特別高興。當時,他看到真武廟破敗不堪,決定對其進行修繕。工程完工后,他立下石碑,并親自撰文“修真武廟碑記”。
王支援說,盡管根據《清嘉慶洛陽縣志》可以了解到祖師廟的原名為真武廟,但多年來沒有實證。這塊石碑的發現,恰恰填補了這一空白。
2 知府齊鯤為官清廉,石碑引出一段佳話
石碑的出現,除了印證祖師廟原名為真武廟外,還有一個價值,它讓我們認識了一位曾經生活在洛陽的清官——齊鯤。
據文獻記載,齊鯤為侯官縣齊安鄉(今福州市郊區蓋山鎮齊安村)人,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來到洛陽,任河南府知府。
王支援說,根據史料記載,齊鯤是一位有名的清官。他任琉球正使時,按照慣例,擔任此官的人可攜帶本國特產從事貿易活動,謀取私利,齊鯤卻一直拒絕謀私利;在琉球時,該國國王不僅設宴款待他,還向他贈送厚禮,被他婉言謝絕;同時,為了減輕琉球的經濟負擔,他還提前3個月回國。
齊鯤任河南府知府期間,廉潔奉公,革除攤派車馬的弊政,并刻碑警示;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大旱時,他親自到民間視察,并收繳官吏貪污所得,分發給百姓。根據碑文記載,修繕真武廟時,齊鯤還拿出自己的銀兩用于施工。
3 為了展示老子文化,廟內將建專題博物館
盡管多數洛陽人對祖師廟不陌生,可真正走進祖師廟參觀的人為數不多,大家對于祖師廟的歷史價值也不甚了解。不過,隨著這次修繕,祖師廟昔日的風采也將逐步“復原”,這里還將建造一個專題博物館向公眾開放。
我們看到,這里現存的文物建筑有大殿、大殿東配房、前殿,占地面積約1700平方米。據文字記載,祖師廟大殿始建于元末明初,后多有修繕。
王支援介紹,祖師廟之所以能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晉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了建筑保存完好、層次分明,現存大殿及東配房、前殿等建筑對研究明清時代道教建筑的布局具有重要價值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其大殿的建筑風格極具特色。
據了解,此次修繕工程計劃于今年10月完工,之后,市文物部門會在這里建一個專題博物館,初步計劃以展示老子文化為主。該專題博物館計劃于明年下半年正式開放!跤浾 李燕鋒/文 張曉理/圖【原標題:清代石碑為祖師廟“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