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千唐志齋
2014/2/21 17:20:0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墓志銘是記載死者姓名、籍貫、世系、爵位和生平事略的一種方形石板。一塊刻著漢字的石板而已,世人見之十有八九會不感興趣,然而卻有人千方百計廣泛搜求,并辟地建齋鑲嵌保存。 這個墓志銘的收集者叫張鈁,他保存墓志銘的齋房叫做“千唐志齋”
千唐志齋坐落在九朝古都洛陽以西40多公里處的鐵門鎮,從三門峽出發只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前不久的一個雙休日,我懷著好奇的心情走進了這個神秘的地方。
千唐志齋大門口是一個大廣場,四周種著不少樹木花草,頗有情趣,只是來這里旅游參觀的人不太多,偌大的廣場上只有二三輛小車,顯得有些冷清。
千唐志齋的大門倒是很亮眼,灰瓦、畫梁、紅色門樓、仿古多拱門頭,門口左右兩側分列兩尊威猛的石獅子,門楣上,當代書法大家啟功手術的“千唐志齋”四個鎏金大字引人注目。
走進大門,只見院內幾株松柏、垂柳,數叢篁竹、花草,一條小河彎彎曲曲,碎石子甬道樸素典雅,頓感幾分江南情趣和古跡味道。
游人很少,院內十分幽靜。導游邊走邊向我們介紹說:鐵門鎮是張鈁先生的家鄉,張鈁先生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國民黨起義將領,解放后曾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66年5月在北京病逝。張先生生前酷愛金石字畫與于右任、章炳麟、康有為、王廣慶等交往甚密。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搜集墓志石刻,珍藏歷代各類石刻1400余件,其中唐志多達1191件,故名“千唐志齋”。
我們跟隨導游按照從南向北的順序參觀起來。千唐志齋包括一條長廊、三個天井和十五孔窯洞,全部建筑的內外墻壁上都鑲滿了墓志銘和書法繪畫石刻。
“這么多的志石,都是從哪里找來的?”一個中學生模樣的女孩子問道。其實這也是我想知道的。
導游很熱情,詳細地解答說,這些志石都是張鈁先生從全國各地,主要是洛陽一帶搜集而來。洛陽號稱九朝古都,是文人薈萃的地方。北邙山東西綿延百余公里,雄渾逶迤,土厚水低,是歷代達官貴人、富戶巨商迷信的殯葬風水寶地。以致“北邙山上少閑土,說是洛陽人舊墓”。也正是這些富豪的墓葬招致了盜墓之風盛行,加之修路、農耕、山水變遷、自然坍塌等等原因,墓志不斷出土,所以張鈁先生才得以搜集。
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一一細看,導游挑選了幾塊志石一邊讀一邊解釋。通過導游的介紹我了解到,千唐志齋所藏墓志時間,上起武德、貞觀,歷盛唐、中堂以迄晚唐;志主身份上有位極人臣的相國太尉,下至官卑職微的尉丞參曹,以及處士名流、文人武士、和尚道士、宮娥才女、百姓雜家,各色人等無所不包。這些記載著形形色色人物及其政治、經濟、生活等各方面情況的墓志,為今天了解唐朝社會和探究歷史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珍貴資料。
聽著導游的介紹,輕輕撫摸著冰冷的志石,我暗暗贊嘆:這一塊塊墓志就是一部部生動真實的石刻唐書、一幅幅波瀾壯闊的唐人生活畫卷啊!
在眾多的石刻中,最珍貴的應當是十一號窯室和十五號窯洞。十一號窯室內嵌有明代董其昌所書《典論論文》行草長卷,以及蔣中正撰文、賀耀祖隸書、40多名國民黨高級官員和社會賢達署名,為張鈁母親王太夫人慶祝七十壽辰的長篇壽序石刻。另外還嵌有張鈁之父張子溫的墓志銘,由國學大師章太炎撰文、書法大師于右任書丹、金石篆刻家吳昌碩篆蓋,集近代文章、書法、篆刻名家之大成,被稱為“近代三絕”。十五號窯洞里,有宋代書苑大家米芾所書對聯,明清神筆王鐸所書大幅中軸《柳花》、《柳條》詩,清代王弘撰、劉墉等人所書對聯、條幅,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所作風、雨、陰、晴竹姿四態的屏扇和名曰“醒”的單條竹畫石刻。這些石志書法,篆隸行楷般般具備,諸家風格應有盡有,真是博大精深彌足珍貴。
可惜時間倉促,一塊志石內容都沒有來得及看,還有那些精美絕倫的書法繪畫也沒有仔細品賞,就要離開了。戀戀不舍地走出大門,我多次回首相望,感到非常惋惜。我想:今后有機會我一定還會再來,一定會仔仔細細欣賞這里的每一塊文化瑰寶。作者 三門峽石油分公司 路堯【原標題:初識千唐志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石化新聞網 201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