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洛陽 >> 文化遺產(chǎn) >> 文遺賞析 >> 瀏覽洛陽

探秘中國最大古墓群

2014/2/24 15:47:31 點擊數(shù): 【字體:

 


    邙山,地處河南洛陽城北。“生居蘇杭,死葬北邙。”邙山地區(qū)擁有的古墓冢數(shù)量之多、面積之大、延續(xù)時間之長,世界罕見。在面積達750余平方公里、地跨洛陽所屬7個區(qū)縣的陵墓群范圍內,冢連冢、墓壓墓,長眠著自東周一直到明清各朝代數(shù)不勝數(shù)的王侯將相、才士名流。

  但由于年代久遠、歷史變遷、風剝雨蝕及近代以來遭瘋狂盜挖等原因,邙山古墓冢的數(shù)量、每座墓主的身份,今天已難以準確統(tǒng)計和確認。

  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歷史上對邙山墓葬群最大規(guī)模的考古調查與勘測即將全面展開。這次考古調查與勘測將動用包括計算機技術、測繪技術、航空影像技術、遙感技術等在內的先進科技手段,以尋找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代15座帝陵為重點,對古墓群進行全面普查。

  1 王侯將相“扎堆”埋

  “生居蘇杭,死葬北邙。”這句話在民間廣為流傳,但只有到了邙山,你才知道這話的含義和分量!

  在邙山土嶺上,數(shù)百座高大巍峨的覆斗形古墓冢,星羅棋布,森然壯觀。

  據(jù)史料記載,劉秀、元宏等十數(shù)位君臨天下的帝王,張儀、樊噲、班超、狄仁杰等數(shù)千位將相名流,扶余王、泉男生等眾多外邦國王,乃至劉禪、李煜等亡國之君,都安息在洛陽城北這幾十里的土嶺上。至于一般富貴人家的墓葬,更是不計其數(shù)。

  邙山上的陵墓都是誰的,一直是個難說清的問題。由于墓葬位置的文字資料流傳下來的很少,墓碑往往散失難以尋覓,頻繁的戰(zhàn)亂中,墓主的后代流散各地。要確定每座墓主的身份,實在困難。

  清代乾隆年間,洛陽知縣龔松林搞了一次“立碑運動”,在大大小小的陵墓前都豎起了石碑,刻上墓主人姓名。但龔松林急于求成,根本沒下足考證工夫,結果常常張冠李戴。經(jīng)他這一搗亂,邙山古墓更是亂上加亂,再也弄不清楚了。

  盡管如此,由于有出土的墓碑佐證和史料記載,還是有些線索能夠證明邙山長眠者身份的不一般。

  根據(jù)文獻記載,洛陽邙山地區(qū)主要埋葬著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這一區(qū)域面積達750余平方公里,地跨今洛陽市所屬的西工區(qū)、老城區(qū)、澗西區(qū)、河區(qū)、洛龍區(qū)、偃師市、孟津縣7個區(qū)縣。

  這四代帝陵中有東漢5陵: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沖帝懷陵、靈帝文陵;曹魏1陵:文帝首陽陵;西晉5陵: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北魏4陵: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莊帝靜陵。帝陵周圍還密布著大大小小的墓冢,它們是王公貴族、皇親國戚的陪葬墓。

  除了以上四代帝陵以外,20世紀初在洛陽西郊、邙山腳下的金村附近還發(fā)現(xiàn)了東周時期的大墓群,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一些考古專家認為這是東周王陵。另外又據(jù)文獻記載,五代后唐的帝陵亦在邙山地區(qū)。

  去年11月,洛陽考古工作者對邙山帝陵進行了初步調查確認,在陵墓群區(qū)域范圍內,目前尚有包括帝陵在內各個時期的古代墓冢大約330余座。

  孟津平樂鎮(zhèn)一帶,有一字排開的三座大墓,當?shù)厝朔Q為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有考古學者認為,這應該是幾位東漢皇帝的陵墓。據(jù)考證,劉備兒子“阿斗”劉禪的墓就在這幾座大漢皇帝陵東南幾里地外。蜀國滅亡后,劉禪被押解到了西晉的首都洛陽,封為安樂公,軟禁在阿斗小城。公元271年,劉禪死后葬在孟津平樂鎮(zhèn)翟泉村東。據(jù)說,劉禪墓冢在20世紀60年代還有7米高、直徑15米。后來農民澆地,墓室坍塌,今已夷為平地。

  邙山上埋葬的另一個亡國之君,是才華橫溢的南唐后主李煜。史書記載,亡國后的李煜不明不白地死在開封,“以王禮葬洛陽北邙山”,他的墓冢約在孟津縣朝陽鎮(zhèn)后李村、周寨村一帶。

  在邙山上千古長眠的,還有蘇秦、呂不韋、樊噲、狄仁杰等數(shù)不勝數(shù)的青史留名人物。

  2 邙山古墓緣何多

  據(jù)專家介紹,早在蘇杭成為魚米之鄉(xiāng)之前千年,邙山就已是古人心目中最佳安息地。

  “北邙山頭無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唐朝詩人王建的一句詩,活生生地告訴我們,唐代的邙山竟然是“寸土寸金”!

  從漢代到唐代,洛陽北邙一帶一直是人們向往的長眠之地,歷代達官貴人、富商巨賈都以能得到邙山一塊墓地而自豪。

  一代又一代的洛陽人,還有數(shù)不清的異鄉(xiāng)、異國人,把邙山當成了自己人生的終點。

  邙山之所以會成為“熱門”的大墓地,與洛陽的古都地位緊密相連。

  邙山腳下的洛陽,在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從4000多年前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夏朝起,曾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13個朝代在此建都。

  在累計1000多年的時間里,洛陽一直是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歷史上,洛陽城建了毀、毀了建,但經(jīng)常是“城池雄偉,宮苑壯麗,為天下之冠”,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達,達官貴人、富商巨賈、文人雅士云集其間。繁榮時的洛陽常有數(shù)十萬人居住,最輝煌時城市居民超過百萬。邙山古墓中長眠的人,都曾目睹洛陽城的輝煌與滄桑。

  對風水的迷信是邙山被看好的第二個原因。

  洛陽城外的邙山,北帶黃河,南望伊闕,在古洛陽人眼里是絕好的風水寶地。南北16公里、東西30公里、面積約有500平方公里的北邙,地勢高,視野開闊,土層深厚,土壤緊硬密實,適于安置墓穴;東漢皇陵又赫然兀立于邙山嶺上,所以這里自然成為洛陽人向往的安葬之處。

  3 近代遭受瘋狂盜挖

  對邙山墓葬群的偷盜,從古代至近代斷斷續(xù)續(xù)一直沒有停止。但使墓葬遭受嚴重破壞的盜墓行為,卻發(fā)生在近代,是由汴洛鐵路的修建引發(fā)的。

  1905年,清政府向比利時一公司借款修筑汴洛鐵路(現(xiàn)隴海鐵路一部分),隨后又修建洛潼鐵路。鐵路通過邙山南麓,就地取土時不斷挖出了古墓,引起在場外國技師的極大興趣,他們大量收集古物寄回歐美。

  聽說墓里的東西能賣錢,邙山各村廟里以前存放的古物,一夜之間沒了蹤影。當時的中國經(jīng)濟凋敝,國家混亂,很多貪圖暴利的人開始到處搜尋、挖掘古墓。邙山之上從此打破千古幽靜。

  在盜墓分子“發(fā)財”的示范效應之下,邙山上幾十個村莊互相效法,競挖古墓,視為發(fā)財捷徑。大量的古冥器被從邙山地下挖了出來,流向北京、上海,再流向國外。

  據(jù)知情者回憶,當時每年秋莊稼收完之后,邙山上盜墓的像趕會一樣,成群的人刨紅薯般挖古墓,賣包子的、賣羊肉湯的搭起棚子招徠生意。挖出來的玉器、銅器用籮筐裝、馬車拉,到底挖出多少誰也不知道。有人說,龐家溝挖出來的東西賣的錢,可以用元寶把溝填滿。許許多多的文物就此流落海外,現(xiàn)在歐美、日本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的洛陽邙山珍貴文物不計其數(shù)!

  1925年前后,洛陽四郊成立民團、紅槍會等武裝組織后,當?shù)貝喊砸揽繕屩В屖垢F人,變夜間盜墓為有組織的白天公開挖掘。邙山上很多地方不再種地,專門挖墓。

  1927年,洛陽駐軍為搜刮財物,以籌措經(jīng)費為名,勒令古玩商人交納20%的稅金,開了古玩業(yè)征稅的先例。1928年,軍閥韓復榘占據(jù)洛陽,接受古玩商人的建議,成立“古玩特稅局”,大量發(fā)行經(jīng)營許可證性質的行貼,對賣古物的人征20%的稅,等于把盜墓行為合法化了,自此盜掘買賣之風更嚴重。到韓復榘離開洛陽時,邙山古墓已是“十墓九空甚至十墓十空”。

  4 “洛陽鏟”因邙山而生

  到20世紀20年代,墓中古物價格越來越貴,盜掘之風隨之愈刮愈烈,邙山上以盜墓為生的多達1萬多人。利益驅使之下,洛陽盜墓者挖掘古墓的技巧也越來越精,大名鼎鼎的“洛陽鏟”就是這個時候發(fā)明的。

  由于古墓年代久遠,很少保留著封土堆,在地面上已看不出任何痕跡,找出古墓的準確位置是盜掘的前提。經(jīng)常找墓,使盜墓者逐漸掌握了辨別各種土壤的技能,地面下的土都是一色的生土,如果發(fā)現(xiàn)有“花土”(土色不一),就說明有人動過,就可能是古墓。當時,盜墓者用厚實銳利的鋼锨在地上搗出方形洞穴,鑒別锨頭沾帶出來的土,以此來找墓。但這種方法很費力,鋼锨經(jīng)常帶不上土,也不能探得很深。

  據(jù)專門研究洛陽盜墓史的考古專家趙振華介紹,“洛陽鏟”的發(fā)明者是邙山南麓馬坡村的李鴨子。

  李因家境貧寒,以刨古墓為生。1923年,他到孟津縣趕集,見集上賣水煎包子的正在搭棚子,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子,在地上挖坑插棚桿。那鏟子往地下用力一戳,提起就帶出不少土來。李鴨子靈機一動:這樣的鏟子探墓肯定比鋼锨容易多了。于是他用紙貼著鏟子撕出一張圖樣,回家后找鐵匠琢磨著打造了一把。

  果然好用,u形的鏟子,每次帶出三四寸深的土,鏟子的柄接長了,地下幾米、十余米的土壤都能帶出地面。老練的盜墓者眼觀鼻聞手搓,從土的顏色、結構、包含物,就能知道有沒有墓葬、是什么年代的墓、墓穴有多大。

  從此,“洛陽鏟”就在盜墓者手中傳開了,地下的眾多古墓又開始遭殃。

  雖然當時洛陽地方政府也曾發(fā)布公告禁止挖掘古墓,但從來都是執(zhí)行不力,公告如同一紙空文。

  邙山古墓噩夢的終結是在1948年洛陽解放后。人民政府以崇高威信,發(fā)布公告禁絕盜墓行為,終于讓沿襲近半個世紀的盜墓惡習一朝終結。但損失已經(jīng)無法挽回,邙山的傷痕永遠難以抹平。

  據(jù)黃明蘭研究,洛陽解放前出土歷代墓志約5萬方,平均每座古墓出土一方,即被盜掘古墓5萬座;平均每座出土10件文物,即有50萬件之巨,其中95%的文物都流失海外。盜墓者進入墓室,取走他們認為值錢的東西后,常把墓中取不走但可能更有價值的文物砸碎,把珍貴的壁畫涂抹得面目全非。這種現(xiàn)象在考古發(fā)掘中時有所見。

  5 邙山古墓群將得到研究和永久保護

  洛陽邙山地區(qū)擁有的古墓冢數(shù)量之多、面積之大、延續(xù)時間之長,世界罕見。2001年6月,邙山陵墓群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古墓家底不明一直制約著文物保護工作和考古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在面積達750余平方公里的陵墓群范圍內,不僅擁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代帝陵及其它古代墓塋大約330余座,還匯集了東周、西漢、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其它時期其它類型的墓葬約有數(shù)十萬之多,它們與陵墓群犬牙交錯難以分辨。

  由于年代久遠、歷史變遷、風剝雨蝕及人為破壞等原因,邙山古墓冢的數(shù)量不斷變化,難以準確統(tǒng)計。具有地面標識的墓塋已由解放初的600座左右減少到目前的不足400座。

  為盡快保護、研究這一古墓最集中的地區(qū),20世紀80年代初,洛陽文博界的專家學者們倡儀開發(fā)邙山墓葬文化,并從洛陽地區(qū)數(shù)十年來科學發(fā)掘的1萬多座古墓中,精心遴選出26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墓葬,在邙山鄉(xiāng)的冢頭村修建了洛陽古墓博物館,于1987年建成對外開放。

  去年11月,在1984年文物普查的基礎上,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又對邙山帝陵進行了初步調查,確定了陵墓群區(qū)域古代墓冢的數(shù)量。

  日前,有關人士表示,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全方位、大規(guī)模、專題性的考古調查與勘測工作即將全面展開。這將是歷史上對邙山墓葬群最大規(guī)模的考古調查與勘測,前期準備和專家論證工作已經(jīng)就緒。

  此次考古調查與勘測將對古代墓冢進行全面普查。帝陵是洛陽邙山陵墓群的主體,展開的考古調查與勘測工作將以尋找15座帝陵為重點,在不影響墓冢、墓葬和陵園整體的前提下,對個別重要的帝陵和陪葬墓的周邊地方進行試掘。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北京日報 2003年11月11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