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朝古都洛陽以西45公里處,有一個風光旖旎、山清水秀的地方——鐵門鎮。這里西扼崤嶺,東控函谷,已有千年歷史,被章太炎譽為“當關洛孔道”。 這里青龍、鳳凰兩山對峙,素有“洛陽西大門”之稱。我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唐志齋”便坐落在這里。
千唐志齋博物館是已故國民黨起義將領張鈁所營園林蟄廬的一部分,為我國現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晉、魏以來歷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而聞名。其中,尤以唐志最為豐富,多達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為之題額《千唐志齋》,并在尾部綴有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齋名由來,蓋緣于此。
千唐志齋所藏唐人墓志自初唐的武德貞觀年起,到后唐的天復、天佑年止,凡三百年之年號,無不盡備。志主身份有位極人臣的相國太尉,封疆裂土的皇親貴戚,雄踞一方的藩鎮大吏,職司守土的刺史太守,官卑職微的尉墨參曹,也有悠游園林的處士名流,昧悟參禪的寺觀洞主,以及被深鎖內宮、凄涼一生、死而不知姓名、籍貫的宮娥彩女。這些墓志記載著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會活動,為研究唐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是證史、糾史、補史的重要佐證,既可以視為一部石刻唐書,又可以稱得上唐人檔案館,也是研究唐人翰墨文章、書法藝術的資料寶庫,故又素有“唐代書法演變史”“唐散文大觀”之稱。
說千唐志齋是一部石刻唐書,是因為在這些志石上記載了唐代300年間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大量史實,這些史實的詳細情況已被歷史的風煙所湮沒,僅有的史籍僅述其大概。對于歷史的記述,史書是豎向的、粗略的,而墓志銘對這些事實的記述則是橫向的、詳細的。這些唐人穿越千余年時光的隧道,再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如見其人,如臨其境,與我們智慧的祖先對話,使我們以史為鑒,感悟過去,啟迪未來。
墓志銘是一塊塊刻滿文字的青石,薄薄的石片記述了死者的世系爵里、平生經歷、配偶子嗣、卒葬時地,然后埋在死者的墳墓里。一個人漫長而輝煌的一生,一個人僵冷而平庸的一生,都被濃縮成一塊透明的膠片,展示在這里。曾經指點過江山的人,曾經使歷史發出耀眼光芒的人,曾經搖筆生珠的文人,或吃齋念佛的和尚,或云游四方的道士,都以這種形式走進了時光的隧道。千唐志齋是他們最終的歸宿。千唐志齋還收藏有歷代書畫大家董其昌、鄭板橋、米芾、劉塘、王鐸以及近代人康有為、章太炎、于右任等的書畫石刻。
這里是一座夢園。當你從歷史的幽徑中走出,漫步在幽篁疏影、鳥語花香的碎石路上時,你也許會產生如入禪境的感覺,這里濃厚的文化意蘊賦予了園林無盡的魅力。如若你走入與竹林相對的百年石屋,你會看到它的蒼老和正面的8個大字:“誰非過客,花是主人。”輕輕一誦,冷峻而凄涼,過客與花朵,嗖嗖劍氣與淡淡芬芳,在心中一掠而過;仡^再看那滿壁劍氣與淡淡芬芳,在心中飛掠而逝;回頭再看那滿壁志石與花木蟲影,你會突然領悟到佛一般的慈善和安詳。
我們被那些散發著濃郁的文化氣息的碑刻書法所深深陶醉。我不停地拍攝著字跡娟秀的碑塊,沉浸在彌漫著古人智慧的碑林中,體味著先賢們的脈動,那豐厚的書法遺跡,已經讓我們領略了千唐志齋的魅力,同樣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和深刻的記憶。【原標題:走進千唐志齋 領略唐人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