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考古工作者發現偃師二里頭遺址。經過考古工作者數十次的考古發掘,探明該遺址內的文化遺存所在時間區間上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下至東周和東漢時期,而興盛時期為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的夏文化時期。
考古工作者在二里頭遺址發掘出大型宮殿基址、大型青銅冶鑄作坊、制陶遺址、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還有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證明了二里頭遺址是中國最早的都城遺址。
大型都邑布局嚴整
經過考古工作者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基本探明二里頭遺址沿古洛河北岸呈西北至東南方向分布,東西最長約2400米,南北最寬約1900米,現存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心區位于遺址東南部高地,分布著宮殿基址群、鑄銅作坊遺址和中型墓葬等重要遺存;西部地勢略低,為居住活動區;遺址的東部邊緣地帶有斷續延伸的溝狀堆積,可能為建筑用土或制陶用土的取土溝,同時也形成遺址東界。
考古工作者在宮殿區外圍探明3條垂直相交的大道,并在其圍起的12萬平方米左右的宮殿區內發現3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最大的1號和2號宮殿已被發掘。
1號宮殿建筑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高0.8米,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根據出土的遺跡分布情況,考古工作者將1號宮殿建筑基址的主殿復原成一個“四阿重屋”式殿堂,殿前有占地約數百平方米的廣庭,四周有回廊,大門位于南墻中部,其間有3條通道。
縱橫交錯的中心區道路網、方正規矩的宮城和按中軸線規劃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頭遺址是一處經縝密規劃、嚴整布局的大型都邑。其宮殿建筑雖年代較早,但形制和結構已較完善,建筑格局被后世沿用。雖然面積僅是明清紫禁城的1/7左右,但它開創了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先河,號稱“華夏第一王都”,又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紫禁城”。
中國“之最”不斷改寫
半個世紀以來,二里頭遺址被考古界稱為“一個不斷改寫中國"之最"的地方”。在數百座墓葬的發掘中,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銅器、玉器。這里不僅出土了我國發現最早的青銅器和最早的銅鑲玉石制品,此外還有大量陶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等。
2002年,一件距今至少3700年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被發掘,為中華民族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該龍形器全長0.645米,由2000余塊綠松石片組合而成,被稱為最早的“中國龍”。
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2號宮殿基址下面又發掘出一座年代更早、規模更大、結構更為復雜的大型建筑基址,將我國宮城可確認的最早年代提前了約百年。
近日,經過一年多的考古發掘,又有一座保存最好的早期大型夯土基址被發掘。此基址臺基坐北朝南,總面積超過2100平方米,由至少三進院落及東圍墻、東廡組成,至少經過三次修建或增建。考古人員推斷其年代為二里頭文化第二期,距今3600年至3700年。它與出土“中國龍”的基址位置并列,同是目前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院落大型宮室建筑。
專家認為,“中國”的初始概念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作為東亞歷史上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二里頭時期的二里頭都邑就是當時的“中央之邦”,而二里頭文化所處的洛陽盆地乃至中原地區,就是最早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