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大鼓溯源(2)
2013/4/15 9:31:0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quo;、“丹南大鼓”等。清末南陽的代表性藝人有余四海、趙文秀、張小個、畢光舟等。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由于河南墜子的沖擊,南陽鼓書的生存受到了威脅。于是藝人們對南陽鼓詞進行了改進,加進了墜胡伴奏,稱之為“鼓磁弦”。這時的“南陽大鼓”已經相似于洛陽一帶的“河洛大鼓了”。
以上扯了南陽大鼓和洛陽琴書的歷史淵源,那么這兩個曲種是怎樣演化為一個新的曲種——河洛大鼓呢?
據老藝人傳說,清光緒三十年(1905年)前后,伊洛河岸連遭水災,數年欠收,不利于說書藝人的生存。偃師的洛陽琴書藝人段雁、呂祿(著名的洛陽琴書藝人呂三壯之子)、胡南方(胡西川)三人結成“偃師幫”(也有說結拜為兄弟)到南陽一帶演唱,結識了南陽鼓書藝人李狗(亦有說李四、黃先兒);還有一說是南陽鼓書藝人來洛陽獻藝,織識了他們三位。不管怎樣說,總之是洛陽琴書藝人和南陽鼓書藝人同臺獻藝,共同合作了。南陽大鼓大腔大口,自由靈活,簡短快捷,不象琴書那樣受曲牌的局限和規矩的約束,很適合豫西人粗獷、豪爽的性格,演唱時很受歡迎,不足之處是只有擊節樂器——鋼板和書鼓,沒有伴奏。于是琴書藝人就試著用楊琴、三弦伴奏,效果很好;而琴書藝人演唱時,不知不覺地吸收了南陽大鼓大腔大口、節奏明快的唱法,并試著用鋼板和書鼓代替了手板和八角鼓。這樣洛陽琴書就發生了質地變化,演唱者由原來的“閉目坐唱”改為擊鼓站唱,并逐漸拋棄了琴書原有的繁瑣、冗長的曲牌,而挪用大部分的鼓書唱腔,這種新穎的演唱方式在當時被藝人們稱為“鼓碰弦”。洛陽琴書由原來的聯曲體演變成了板腔體曲種,形成了河洛大鼓的早期雛形。
目前,很多人把段炎、呂祿、胡南方作為河洛大鼓的開山祖、創始人,筆者認為這是片面的。其實在他們三位老前輩開創“鼓磁弦”的同時,其它地方的藝人也在進行著變革。偃師的李富路、高廷章從另一個方面對河洛大鼓的形成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李富路是偃師北邙山人,也是著名的洛陽琴書藝人。他結識了豫東單大鼓藝人“白先兒”非常欣賞單大鼓的陽剛之美。同是藝人,人不親行親呀。兩個人非常投緣,同吃同住,一同交流切磋技藝。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李富路把大鼓和琴書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形成一個獨具特色的曲種,自稱為“洛陽大鼓”、“大鼓京腔”
高廷章是偃師府店人,有“奇才”之稱。1905年在漯河、駐馬店一帶當兵時學會了河南墜子,1910年(宣統二年)回到老家后,又學會了單大鼓。他將墜子的旋律巧妙地融入單大鼓中,引進了河南墜子的伴奏樂器——墜胡,亦稱為“鼓碰弦”,開創了用墜胡伴奏單大鼓的先河,這比南陽大鼓加入墜胡的“鼓碰弦”至少要早十年。
與此同時,新安縣油溝的說書藝人董金秀演唱大鼓書用三弦伴奏;新安縣下羊義的說書藝人裴國瑞、裴國方二兄弟在新安北冶一帶演唱時,用墜胡伴奏,自擊書鼓和鋼坂,唱詞多用地方土語,形成了獨具新安風格的“說書”流派。
解放前,新安、孟津、洛陽、偃師、鞏縣、等地的藝人同屬一個“三皇社”,藝人們在擺社、聚會、賽書時,彼此的技藝互相借鑒、兼容,促進了各種藝術的成熟,從而使各種流派兼并為河洛大鼓成為可能。
1999年移民搬遷,筆者由洛陽市新安縣遷至焦作孟州,對溫、孟兩縣的大鼓書藝人進行了解,發現這里的“河洛大鼓”有另一個形成渠道。
據《孟州史話》(作者宋志道、宋海燕)記載,清朝光緒年間,有山東的梨鏵大鼓藝人郭明堂把梨鏵大鼓傳入孟縣,先后被溫、孟兩縣的“洪山調”藝人李氏兆銀、楊全仁等習學。1923年,鞏縣、偃師一帶的藝人陳有宮、李富法(經查證,疑是“李富德”之誤)、揚大會、揚二會等來溫孟灘演唱“靠山簧”(此地所稱的“靠山簧”實際上就是早期的河洛大鼓,陳有宮等人是河洛大鼓第三代傳人,此待后述)。因“靠山簧”和“梨鏵大鼓”腔調極其相似(豈能不相似?他們是一個“祖宗”呀),被爭相習學。1931年前后,受河南墜子的啟發,溫縣的楊全仁與孟縣南莊的伴奏藝人王怡新將“靠山簧”和“梨鏵大鼓”融為一體,自稱“大鼓書”,因孟州系古河陽府,也稱“河陽大鼓”,六十年代后也稱為“河洛大鼓”。
不論是段、胡、呂的“鼓碰弦”,還是李富路的“大鼓京腔”以至孟州的“河陽大鼓”,追根溯源,都直接或間接地尋到山東的“梨鏵大鼓”這個“根”上。由此基本可以斷定,河洛大鼓的前身應該是“梨鏵大鼓”。
山東的“梨鏵大鼓”發源于魯西北農村,由敲擊梨鏵碎片唱農歌的形式逐漸演變為山東最有影響力的曲種。以后大概是嫌“梨鏵大鼓”的名字太俗氣,也就有了“梨花大鼓”之雅名,因覆蓋整個山東,也稱“山東大鼓”。
有的資料說,河洛大鼓來源于洛陽琴書,這種說法筆者認為不科學。就曲種形式說,聯曲體曲種“洛陽琴書”怎么會搖身一變成了板腔體呢?梨花大鼓演化為河洛大鼓,南陽鼓書是轉換過程,而洛陽琴書只是一個轉換平臺。河洛大鼓是洛陽琴書藝人創立的,但不等于脫胎于洛陽琴書,只能說洛陽琴書起了一定的作用,盡管至今河洛大鼓藝術中仍有洛陽琴書的影子。
以上只是討論了河洛大鼓形成的主要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早在清初和清代中葉,流行洛陽琴書的同時,洛陽一帶還流行一種“鼓而詞”,這種“鼓兒詞”以后吸收了西河大鼓、京韻大鼓的唱法,經過陶冶取舍,而形成一種新派系,初期使用的樂器只是一副鐵質鴛鴦板和一面玉鼓,至藝人張天培時才加進了弦子,形成了完整的音樂體系,在民間稱為“說書”。
據《河南通史》(四卷,05版)記載,河南的大鼓書分豫東大鼓、豫南大鼓、大鼓京腔(流行豫北)和鐵板書等。清朝中后期的“鼓詞”主要流行于南節、洛陽、許昌等地。《河南通史》的記載也為清代洛陽流行“鼓兒詞”提供了較為權威性的證據。
為了進一步查證,筆者收集到洛陽清代雪苑山房刻本〈孟姜女哭長城〉(約1865年),摘錄如下:
說賢良,道賢良 怎知賢良出哪方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產業網 201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