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放在庫房內等待燒制的唐三彩胎體(10月29日攝)
一名工人在為一件唐三彩工藝品勾畫圖案(10月29日攝)
一名技工在生產基地內用傳統方法制作一件唐三彩胎體(10月29日攝)
一名工人在為唐三彩工藝品著色(10月29日攝)
在窯中經過頭遍燒制后的“三彩馬”半成品(10月29日攝)
一名工人在生產基地內擺放準備燒制的唐三彩胎體(10月29日攝)
工人在生產車間內對唐三彩胎體進行雕刻加工(10月29日攝)
上完釉色準備入窯的“三彩馬”半成品(10月29日攝)
新華網河南頻道11月5日電 唐三彩,因其釉彩艷麗、工藝復雜,成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瓷器。歷史上,唐三彩的制作技藝在宋末元初就失傳了,直到清末修建隴海鐵路時,在河南洛陽北邙一帶出土了一批唐三彩后,這些國寶才重見真容。近年來,在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內,經過以國家“非遺項目”唐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水旺為首的一批民間藝人多年探索,終于生產出類似于出土文物的高仿工藝品——“洛陽唐三彩”,才使這一沉睡千年的古老技藝得以保護與傳承。
據介紹,唐三彩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包括原材料選擇、雕塑造型、釉料配制、胎體上色、燒制等幾十個生產環節。(原標題:實拍“洛陽唐三彩”制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