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洞是利用天然溶洞開鑿的,因窟頂浮雕有一美麗的大蓮花而得名
前往龍門石窟觀光的中外游客絡繹不絕
盧舍那大佛雍容大度,氣勢非凡
夜幕下的龍門石窟顯得更加迷人
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兩厘米
從東魏延綿至北宋的十萬計佛像,讓人震撼
龍門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
□記者楊峰圖陳曉東文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區南12公里處,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龍門石窟、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被稱為中國四大石窟,它們不僅是中國石窟藝術的寶藏,在宗教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龍門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河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西山又稱龍門山,為石窟精華所在,還有珍珠泉、禹王池等名勝。東山又名香山,因出產香葛而得名,大詩人白居易即葬于此。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余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于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尊貴。
龍門石窟始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后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又連續大規模營造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
龍門石窟為了給后人用另外一種審美看石窟,特推出“夢回大唐”夜游龍門,把西山用LED燈照亮,在不影響文物的同時,用特殊光源照射石窟,在山水映照下偶爾能看到星星和月光,使龍門石窟更加美輪美奐。在奉先寺能欣賞到獨特的視覺效果,跟白天看到的佛像完全不一樣。對于盧舍那大佛,通過色彩的變化,最大程度地還原唐代佛像的色彩,讓人產生穿越千年,夢回大唐之感。(原標題:中國石窟藝術最大寶藏:龍門石窟 伊闕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