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洛陽

創新手織布 舞活九蓮燈——新安多舉措保護傳承非遺

2015/3/17 17:46:10 點擊數: 【字體:

    高蹺、旱船、舞獅、九蓮燈、黃河神龍……日前,由河南省新安縣委宣傳部主辦、新安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承辦的10余項非遺展演在新安縣體育中心上演,吸引了上萬名觀眾觀看。

    當晚由該縣鐵門鎮劉嶺村的農民群眾帶來的省級非遺項目九蓮燈表演作為壓軸之作,更是讓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觀眾大開眼界。表演現場,只見一人手持指揮燈領舞,后隨8人,每人執燈4盞,另有一人持孔雀燈兩盞,伴著樂器的節奏跳著優美的舞蹈。還有8匹五色竹馬,隨著社盤樂器伴奏,或徐行疾馳、或跳躍奔騰,不時顯出戰馬嘶鳴的激戰場面。燈馬穿行,交相輝映;隊形變換,花樣繁多。35盞燈上下翻飛,忽左忽右、忽聚忽散,組成五星、花籃等圖案和“天下太平”“五谷豐登”等字形,引得現場群眾掌聲雷動,連連叫好。

    九蓮燈是屬傳統民間舞蹈,始于清乾隆年間,因表演時由9人持蓮花燈舞蹈,故名九蓮燈。九蓮燈表演形式獨特,在孔雀燈的指揮下,帶動多盞花燈上下翻飛,八馬燈前后呼應,燈馬穿插,隊形多變。特別是表演者在表演時,還能以燈組成各種吉祥文字,堪稱一絕。

    九蓮燈舞蹈傳入劉嶺村已有200多年歷史。據說,清代時劉嶺村王姓家族有人在宮中任職且主管宮廷舞樂,才成就了九蓮燈流傳到劉嶺村。九蓮燈流入民間之后,伴奏樂器有很大變化,演出隊伍也由原先的二三十人演變為現在的百余人。

    面對表演現場的火爆,作為九蓮燈傳人,84歲的王漢賓卻有著與節慶氣氛不合拍的失落感。他說:“隨著人們文化素質和欣賞水平的提高,像九蓮燈這些傳統的文藝形式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也只是在過年時拿出來演演,讓人們回憶一下。”

    據了解,地處豫西山區的新安縣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祖先在此留下了許多文化遺產。目前,新安縣聲名遠播的非遺項目有黛眉手織布工藝、九蓮燈、新安燙面角、黃河故事等。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安的一些非遺項目正面臨后繼無人、發展乏力的困境。“新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始于民間、盛于民間、傳于民間,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早已失去昔日的光彩,傳承人也年高體弱。一些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傳統技藝由于后繼乏人瀕臨失傳,如瓷窯燒制技藝、柳編、剪紙等。”新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張秋紅說。

    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安縣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積極傳承非物質文化,打造文化惠民新亮點,深入社區、學校、企業,挖掘、整理民間舞蹈、民俗飲食等非遺項目。每年由縣財政撥付非遺專項保護資金,積極開展申遺工作,并出臺一系列措施保護重點傳承人,為重點非遺項目傳承人發放補助資金,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就九蓮燈而言,去年新安縣就為九蓮燈項目購置服裝、道具等物品,并解決了演出經費短缺難題。今年又通過舉辦元宵節、民間藝術匯演等群眾性節慶活動,著力營造良好的非遺保護傳承氛圍,為傳承人展演展示、傳習活動打造寬闊的舞臺。

    在該縣石井鎮,有著家家織布的傳統。10多年前,農村人也逐漸用上了新型的紡織用品,手工織布被人們逐漸淡忘。這兩年,人們在生活用品選用上開始向無污染、使用舒適上轉變,手工布藝產品也越來越受到歡迎。因此,新安縣加大了對手工織布項目的扶持力度,并組織專業人員對原來的技術進行了創新,于2008年推出了黛眉新型工藝手織布。2012年,黛眉手織布工藝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我們要尋找非遺傳統性與現代性的結合點,吸引更多人共同促進非遺在現代生活中傳承。只有讓這些非遺項目‘立’起來,才能讓大眾感受到他們的存在,進而培養保護非遺的意識。”新安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王書林說。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