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
——王維《凝碧詩》
公元721年,21歲的王維考中進士,之后時間在軍中任職。張九齡為宰相時,王維獲提拔重用。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隨之攻入長安,玄宗倉皇逃往四川,王維因沒來得及逃走而被俘。他曾吃藥假稱患病,以逃避麻煩,但因他名氣很大,安祿山派人將他迎到洛陽,拘于龍門西山的菩提寺,強行委之以偽職。無奈之中,王維當了安祿山的給事中。
王維和來不及逃跑的官員在半個月后被叛軍帶到洛陽,安祿山在今天延秋的凝碧池大擺慶功宴。叛賊用刀槍威逼大唐官員。有一個對唐明皇忠心的樂師痛斥叛賊安祿山禍國殃民,并跪倒在地,面朝西痛哭流涕,大呼“明皇萬歲”。安祿山氣得暴跳如雷,下令處死樂師。后來,安祿山釋放了王維等一批官員。
這個慶功宴王維缺席,好朋友裴迪將這件事兒告訴了他。當著裴迪的面,王維以隱晦的筆法作了這首《凝碧詩》。
詩中暗示叛亂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含蓄地表達了他對唐朝天子的無限思念,雖然也描寫了熱鬧的慶功場面,但用“秋槐葉落”的凄涼景色作背景,暗示叛賊不會長久,他依舊追隨唐王朝。正是這首詩,后來救了他的命。
757年十月,唐軍相繼收復長安、洛陽,王維與其他陷賊之官均被收進獄中,隨后被押到長安。這些人按律當斬,但有人提出王維的《凝碧詩》可證其忠于唐王朝,好友裴迪也連忙為他做證,王維的弟弟王縉還請求削己官職以贖兄罪。唐肅宗最終原諒了王維,不但不殺他,還給了他太子中允之職,可謂不幸中之大幸。
這時王維已57歲,接近暮年,授太子中允不久,加集賢殿學士,后又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公元760年夏,60歲的王維轉尚書右丞,這是他一生所任的最高官職,也是最后所任之職。第二年七月,他便去世了,所以后世稱他為王右丞。
在中國歷史上,因言獲罪、因文招禍者不計其數。王維卻以詩被免罪,足見其智慧和預見性不同凡響。(原標題:【詩畫河洛】王維因詩被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