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捷佳古玩城三樓的洛陽碑志拓片博物館里,洛陽晚報記者見到一方北魏時期的墓志拓片,主人名叫辛穆。
辛穆是不幸的,他生活于北魏中后期,看到了北魏的盛衰變化;辛穆也是幸運的,他去世的次年(公元528年),就發生了由北魏權臣爾朱榮策劃并實施的一起針對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殺事件,因事件發生在河陰縣(今孟津縣)而得名“河陰之變”,死者有2000多人。
辛穆,生于公元450年,字叔宗,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據史書記載,辛穆隨父親居住在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時,與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陳敬文友善,曾因代管陳敬文交托的雜綾20年而被世人贊譽很廉信。
公元487年,37歲的辛穆才幸運地考中司州秀才,隨后被任命為東雍州(今山西新絳縣柏壁鎮)別駕(州刺史的佐官,州府中總理眾務之官)。不久,他被任命為北中郎長史、東荊州(今河南泌陽縣)龍驤府司馬,隨即又當上征虜司馬,轉任龍驤長史,兼任西義陽(今信陽市)太守。
據《辛穆墓志》記載,辛穆奉命從地方回到中央時,穿著粗布衣物,坐著破舊的車子,向當地老百姓告別。老百姓紛紛拉住他的車子,跪在道路兩旁,哭著挽留他。
辛穆不僅是一個廉信的人,還是一個聰明人,他謙虛做人,從不驕傲自滿,做事穩重。公元525年,75歲的辛穆請求退休,但被皇帝拒絕了。
辛穆的“退休申請”看似因為年邁,其實有更深層的原因。公元523年,塞北的柔然政權出現饑荒,柔然政權大汗阿那環率兵三十萬南侵,對北魏的六鎮進行了燒殺搶掠,將六鎮人的家財糧食一掠而空。
北魏孝明帝年幼,年輕的胡太后聽政當家,對六鎮只是簡單地發放了一些賑恤糧款,導致六鎮軍民紛紛起義,北魏派兵鎮壓起義軍,但與起義軍的交鋒一再失利。
激烈的階級斗爭使北魏政權搖搖欲墜,邊鎮豪強集團利用當時的混亂局面,各自發展勢力,尤其是開篇提到的爾朱榮,聚集了北鎮豪強和流民,勢力發展最快。
聰明人辛穆看到國家動亂,胡太后為所欲為,朝綱獨斷,自己卻回天無力。及時從政治漩渦中脫身,也許是他的最好選擇。公元527年,77歲的辛穆徹底“脫身”了。
辛穆去世次年,胡太后毒死自己的兒子孝明帝元詡。之后,她另立3歲的元釗為皇帝。爾朱榮以給孝明帝報仇為借口,率大軍南下進軍洛陽,發動了“河陰之變”。
辛穆去世7年后,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辛穆就像一面鏡子,用77年的個人生活,折射了北魏蒼涼的歷史。(原標題:辛穆:折射北魏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