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三才肇位,萬象斯分,稟氣含靈,人為稱首,莫不憑黎元而樹司宰,因政教而施刑法。
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
諸應訊囚者,必先以情,審察辭理,反覆參驗,猶未能決,事須訊問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訊。違者,杖六十。
——《唐律疏議》
大唐功臣長孫無忌
在法律界,有一句話很流行,那就是“西有羅馬法,東有唐律”。這里的“唐律”,主要是指成書于唐高宗時期的《唐律疏議》。它是中國古代最完善的一部法典,對后世影響很大。而主持編修這部法典的人,是大唐開國功臣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字輔機,洛陽人,約生于公元597年。他祖上是鮮卑族拓跋氏,為北魏皇族支系,后因軍功改為長孫氏,不過,長孫無忌本人并不擅長帶兵打仗。他早年喪父,和妹妹一起由舅父高士廉撫養。高士廉才華出眾,“少有器局,頗涉文史”,使長孫無忌兄妹也深受影響,一個“好學,該博文史”,一個“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
公元617年,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反隋。在此之前,長孫無忌的妹妹已嫁給李世民為妻。于是,他也開始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為其出謀劃策。兩人年紀相仿,脾氣相投,遂成終生密友。幾年后,也是他與房玄齡等人日夜奔波,內外聯絡,促使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事變,李世民最終登上了皇帝寶座。
歷史上,人們對唐太宗李世民評價很高,認為他是開創大唐盛世的千古明君,而李世民念念不忘長孫無忌的功勞。他多次對大臣們說:“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在繪圖于凌煙閣的開國24位功臣中,長孫無忌位列第一。
盡管皇帝對長孫無忌兄妹恩寵有加,但他們的頭腦一直很清醒。唐太宗幾次要任命長孫無忌為宰相,長孫皇后一再表示:“妾備位椒房,家之貴寵極矣,誠不愿兄弟復執國政。”長孫無忌也極力推辭。不僅如此,為避嫌疑,他與其他朝廷重臣也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不愿擅權的長孫無忌,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國家的典章制度上。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開始,他歷經十年努力,主持修訂了寬平嚴謹的大唐律法《貞觀律》,這是“貞觀之治”能夠成功的重要保證。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年輕的唐高宗李治即位。長孫無忌不負重托,又在《貞觀律》的基礎上,主持修訂了舉世聞名的《唐律疏議》。
《唐律疏議》禮法合一
唐初律法從隋沿襲而來,到《唐律疏議》才正式確立了自己的風格和體系。它修訂于唐高宗永徽年間(公元650年至公元655年),初名《永徽律》,加上對律條進行解釋的《疏議》后,即為《永徽律疏》,后稱《唐律疏議》。這種“疏在律后,律以疏存”的形式,是中國法制史上的立法典范。
作為一部刑事法典,長孫無忌在《唐律疏議》中將禮與法完美結合,充分強調了“德主刑輔”的理刑思想,奠定了唐代的律法根本。他在序言中說:“夫三才肇位,萬象斯分,稟氣含靈,人為稱首,莫不憑黎元而樹司宰,因政教而施刑法。”并認為“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也就是說,治國的根本在于禮治,刑罰是禮治的輔助工具,二者缺一不可。
在立法上,長孫無忌認為“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誅過誤也,乃以防奸惡而救禍患,檢淫邪而內正道”,體現了教育為主的思想,很有積極意義。另外,古代官吏斷獄,通常比較隨意,喜歡以君主的意志為罪犯量刑定罪。對此,長孫無忌也有獨到見解。他說,斷案者不應該在未審訊被告之前,就憑主觀臆斷進行所謂的有罪推論。誰若在判決中置法律條文于不顧,就要受到懲處:“犯罪之人,皆有條制。斷獄之法,須憑正文。若不具引,或致乖謬。違而不具引者,笞三十。”
《唐律疏議》不僅是一部法典,也是研究唐代歷史的重要文獻,人們可以從中看到許多有關當時社會經濟的史料。
比如,《唐律疏議》中規定,凡是故意以有毒的肉贈送他人或者出售,從而造成他人中毒的,判處一年徒刑;造成他人中毒身亡的,判處絞刑。如果有人因食用未被焚毀的有害食品而死亡,對食品的所有者要以過失殺人罪論處。——食品安全監管如此嚴格,唐代人應該不會為食品安全而擔心。
承前啟后影響深遠
《唐律疏議》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善的刑事法典,又名《唐律》《故唐律疏議》,共30卷,分為12篇。它是前朝法律理論之集大成者,對后世影響深遠。
自唐高宗時期開始,唐代律法一直使用《唐律疏議》,再無更改。后世立法也以它為藍本,如《宋刑統》《大明律》《大清律例》等,都脫不了《唐律疏議》的影子。不僅如此,它還影響了亞洲多國立法,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的法典,大都以它為模仿對象。
《唐律疏議》寬平嚴謹,被國際公認為世界五大法系中“中華法系”的代表。人們將它與古代歐洲的羅馬法相提并論,贊為“西有羅馬法,東有唐律”。可以說,僅憑主持修訂這部法典,長孫無忌就應名垂后世。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本人的生命沒有得到法律的保護。
那是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要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后。作為托孤重臣,又是皇帝的親舅舅,長孫無忌極力反對這件事,從而為自己惹來了殺身之禍。公元659年,在許敬宗等人的構陷下,他被削爵流放黔州(今屬重慶市武隆縣),其子及宗族全被株連,有的被流放,有的被殺死。三個月后,唐高宗又令許敬宗等人復合此案,許敬宗派大理寺袁公瑜前往黔州,逼長孫無忌自殺。他畢生忠于大唐王朝,卻換來這樣的人生結局,未免令人嘆息。
洛陽古籍收藏家、白河書齋主人晁會元說,《唐律疏議》現存有多種古寫本及刻本。“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中有唐寫本殘卷,上海圖書館藏有宋刻本殘卷,都是此書現存的較早版本。此外,還有北京圖書館所藏宋殘本、吳縣滂熹齋所藏元刊大字本等,都很有名。我收藏的《唐律疏議》是元刻本。”(原標題:《唐律疏議》:垂范后世的盛唐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