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側翻的船“露面”(左),距之前那條(右)不遠
核心提示
日前,晚報報道多次的隋唐大運河故道古沉船發掘工作又有意外收獲:11月中旬發現的8米多長的錨鏈盡頭,居然連著另外一條船。目前,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已展開對該船的發掘工作。
發掘工作進展如何?這條新出現的船是何模樣?11月30日,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晚報邀請了部分考古志愿者,親臨發掘現場。
1 大船遺物不多,疑為多次受沖擊丟失
聽說要去看古沉船,我們邀請的考古志愿者們都興奮異常,11月30日10時準時趕到了偃師市首陽山鎮義井村村口。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張如意老師已在發掘現場等候。“經過最近兩周的發掘、清理,船的全貌更加清晰了。”張老師指著深陷在河道里的古船介紹。
確實,與上次相比,整條船的面貌更加清晰,各個船艙也都被清理干凈,現場十幾名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忙碌。
有人背著“藥箱”往船上噴藥。張如意介紹,在發掘過程中,船一直裸露在空氣中,時間長易引起脫水干裂,因此正在噴灑的是一種防脫水的藥水,用于保護船體。
有人拿著工具將船艙里的青膏泥一塊塊切割、編號、裝箱。張如意介紹,這是在為古船的搬遷工作作準備。由于此船的發現意義重大,按照市文物部門的計劃,在發掘工作結束后,會對古沉船進行整體搬遷。而為保持古船的原貌,所有和船有關的東西都將被打包,船艙里填滿的青膏泥也不例外。
經過最近兩周的發掘,船艙內有沒有出現啥寶貝?張如意略帶遺憾地說,工作人員對船上的14個大小船艙進行了清理,但所存遺物不多,僅有一些破碎的瓷片等,被大家寄予厚望的兩個生活艙里都是青膏泥。
這么大一條船,是如何沉入河道的?又為何只有很少遺物?張如意推斷,從規模和形制看,此船應該是貨船,沉入河底后,受較大水流沖擊,形成的漩渦將船艙內的東西都沖出來,而船艙最終被青膏泥填滿。“但這些都只是推斷,具體原因還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研究。”張如意說。
3 親臨現場,志愿者難掩興奮之情
“在河道里連續發現兩條船,會不會有更多的沉船?”“當時的河道規模有多大?有沒有現在這么寬?”當日上午,親臨現場的10多名考古志愿者圍著張如意老師,饒有興致地詢問、記錄。
“能有幸成為考古志愿者,親臨考古發掘現場,我覺得自己太幸運了,非常感謝晚報給我們搭建這個平臺。”志愿者段延青興奮地告訴記者,《洛陽晚報》刊發在隋唐大運河故道發現古沉船的消息后,她就特別關注,很希望能到現場看看,“沒想到晚報想到了大家的心里,真的帶著我們來了。”
“成為考古志愿者,到考古發掘現場學習,這樣的機會在全國都不多見。”在參觀完古沉船后,志愿者劉福強在本報聯合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的“洛陽晚報考古志愿者”群中向外地的網友“炫耀”,“晚報組織這樣的活動,創意非常好,希望以后多組織。”
記者注意到,為了能對古沉船有更多的了解,在參觀之前,不少志愿者已經做了功課,有人帶著報紙,有人拿著搜集的關于隋唐大運河的資料。參觀結束后,他們還圍著張如意老師繼續請教。
看到大家對考古發掘如此感興趣,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后該院將聯合本報組織更多類似的活動,讓大家能有機會親臨發掘一線。(記者 李燕鋒/文 張曉理/圖)(原標題:洛陽隋唐大運河故道古沉船發掘工作又有意外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