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村小人少也有好處,意見相對容易統(tǒng)一,遇事兒好商量。
傳說抗美援朝期間,有個名叫孫鳳英的女鄉(xiāng)長,四處動員鄉(xiāng)親們參軍。孫鳳英年方18歲,雖說還是個黃花姑娘,卻干練潑辣。她來到八里凹村村民葉紅彥家里,向紅彥他媽游說,讓老人家同意兒子去參軍。
紅彥他媽有些為難:“我愿意是愿意,就是有一個顧慮——俺孩子還沒找對象,要是參軍了,等他復員回來,年齡就大了,怕不好找媳婦。”
孫鳳英眼珠子一轉(zhuǎn):“先找媳婦再報名參軍,中不中?”
紅彥他媽搖頭:“恐怕媳婦不好找。”
女鄉(xiāng)長語氣堅定:“好說,像我這樣的行不行?”
紅彥他媽沒見過這樣大方的姑娘,嚇了一跳:“行行行!有你給俺當兒媳婦,我當然愿意叫孩子去參軍!”
中國女人多半含蓄矜持,閨中少女更是欲語還休;孫鳳英這種開放大膽、上門找婆家的行為,是會被看輕的,這種女孩一般情況下沒人敢要。
然而在那個“為了革命,奉獻自我”的時代背景下,女鄉(xiāng)長的大膽直接便是一種大無畏的精神,不但無私,而且光榮。
當然,紅彥他媽的思想覺悟也須相匹配,能接受女鄉(xiāng)長此等開放思想。這一點,八里凹有先天條件,比其他村子的人更追求進步。
八里凹的村史不長。清代康熙年間,朝廷在洛陽關林西邊建了三個村莊,從東往西連成一線,分給三個官員居住。中間那個莊子,是翰林院葉大官人的地盤兒,地勢低洼,距東、西兩莊各有八里,于是該村莊被稱為八里凹。
葉大官人重視文化教育,八里凹自建莊以來便建有私塾,書香不斷;光緒年間,村中又建關帝廟,崇文又尚武,漸成風氣。
在這種環(huán)境里養(yǎng)育的人,思想開放,自立自主,不愿受人控制;但若能爭取到他們的心,便爭取到了強有力的支持。
解放戰(zhàn)爭前夕,共產(chǎn)黨爭取到了八里凹村村民的擁護,大家自覺給地下黨員做掩護,此村便成了黨組織設在豫西農(nóng)村的聯(lián)絡站。
半個多世紀以來,每每人民政府有新的方針政策,八里凹村的村民總是積極響應,盡快落實。2006年,他們往龍祥小區(qū)搬遷時,動作那叫一個快,果真是人多力量大、人少好辦事兒啊!(原標題:“遠去的村落”之八里凹 送上門的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