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洛陽

《資治通鑒》:貫通古今的治世教材

2013/12/7 14:59:51 點擊數: 【字體:

《資治通鑒》:貫通古今的治世教材

白河書齋所藏《資治通鑒》     (圖由晁會元先生提供)
《資治通鑒》:貫通古今的治世教材

    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

    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

    知善而不能用,知惡而不能去,人主之深戒也。

    ——《資治通鑒》

    司馬光洛陽著史

    在中國史學界,《資治通鑒》是堪與《史記》媲美的不朽名著,司馬光也因此與司馬遷一起,被譽為“史學兩司馬”。900多年前,他在洛陽主持編纂了這部編年體通史,以“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被后來的歷代君王視為必讀“教科書”。

    司馬光是北宋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字君實,生于公元1019年。他自幼勤奮好學,20歲便一舉考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雖說宦海茫茫、風云難測,但司馬光的一生還是比較順利的。他經歷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一向忠直勤懇,深得皇帝賞識。

    不過,與學術上的成就相比,司馬光在政治上并無太大作為。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朝廷任用王安石推行新法,遭到朝廷內外許多人的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堅定的保守派,認為“祖宗之法不可變”,并寫了三封長信,勸告王安石改變主張。而王安石只回了一封400多字的《答司馬諫議書》,表明自己變法的決心。從此,這對曾經的朋友和同事便分道揚鑣,成為勢不兩立的政敵。

    公元1071年,新法推行得如火如荼,政治失意的司馬光自請離京,退居洛陽,任西京留守御史臺。他在龍門山下建起獨樂園,15年不問政事,潛心編撰《資治通鑒》。其實,這項工作早在公元1066年就開始了,當時英宗非常重視,還讓他挑選助手,建了書局。只不過書局原先設在汴京,現在設到了西京獨樂園。

    公元1084年,294卷300多萬字的《資治通鑒》全部修完,司馬光已是風燭殘年。此書原名為《通志》,又名《通鑒》,神宗親自為書寫序,并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賜名《資治通鑒》。次年神宗病死,哲宗即位,變法失敗,司馬光重新回朝拜相。他對《資治通鑒》進行了最后校訂,又主持廢除了新法,公元1086年病逝后,被追贈為太師、溫國公,謚文正。

    一部書貫通古今

    《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歷時19年才編成。全書貫通古今,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記述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治亂興衰歷史。

    當時,著名學者劉攽(bān)、劉恕和范祖禹都參與了書局的工作,三個人各有分工:劉攽撰寫兩漢部分,劉恕撰寫魏晉南北朝部分,范祖禹撰寫隋唐五代部分。司馬光身為主編,最后總成其書。他親自校訂,“日力不足,繼之以夜”,以至于“筋骨癯(qú)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旋踵而忘”,可以說為這部書付出了全部精力。

    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主要目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這部書選材廣泛,除了有依據的正史,還采用了野史雜書320多種。他在書中除了記述各朝治亂之跡,還大量選錄前人史論,并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寫了史論118篇,反映自己的政治及歷史觀點。比如在選用人才上,他認為“德”遠比“才”重要:“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這樣的觀點對后人很有借鑒意義。

    《資治通鑒》被歷代君王奉為必讀的“教科書”,后世對其評價極高。比如,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說:“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認為:“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清代史學家王鳴盛則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

    作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在中國官修史書中的地位極其重要。人們將它與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相提并論,認為這兩部史書是古代之“史家絕筆”。

    現存的珍貴版本

    洛陽古籍收藏家、白河書齋主人晁會元說,歷代以來,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資治通鑒》版本的保護都十分重視。此書的早期版本十分珍貴,目前尚有司馬光手寫原稿一卷存世,堪稱國寶。

    “這卷司馬光手寫《資治通鑒》原稿,存計29行460余字。”晁先生說,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是北宋名相,與司馬光及其兄長司馬旦有書信往來,這卷原稿中的最后一段,就寫在范純仁寄來的書札上。“原札文字已用墨筆抹去,但文字尚可辨認。卷后還有《謝人惠物狀》一份,也是司馬光手寫的。”

    相傳當年司馬光完成《資治通鑒》時,手稿裝滿兩屋,而傳世者大概僅此一卷。在這卷原稿中,司馬光記載了自東晉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正月至同年十二月的史實,但與今天的通行本內容有很大不同,因此有學者判斷,它應為《通志》草稿或《通鑒》初稿。

    “此卷已流傳近千年,卷后有宋代任希夷、元代柳貫等多人的題跋,明代時由袁忠徹、項元汴遞藏,清初為梁清標所有,后藏入內府,保存至今。”晁先生說,《資治通鑒》最早的刻本是北宋元祐本,如今已不可見。南宋高宗時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殘缺,其后諸版本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此。

    民國時期,北洋政府教育總長、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傅增湘有藏書20余萬冊,因其中有兩部宋元本《資治通鑒音注》,其藏書處即名“雙鑒樓”。“目前,國內《資治通鑒》尚存宋代刻本六部、元代刻本四部,明清時期也有一些著名版本。”晁先生說,白河書齋所藏為明代陳仁錫評天啟刻本,可惜不全。

    “早期版本大多殘缺,不過很珍貴。前幾年,我在北京中國古籍書店見到一頁南宋版《資治通鑒》,標價一萬元,可謂‘一頁宋版一兩金’了。”他說。(原標題:《資治通鑒》:貫通古今的治世教材)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13-12-0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