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直呼老子的名字,并不一定是受了西洋教育的影響。這種做派古已有之,在中國雖非主流,卻也不是稀罕事兒。
司馬懿對待子女的態度便有此風。
在三國史中,司馬懿是個不可忽略的人物。此人謀略很深,不遜于諸葛亮,輔佐曹操父子打江山,功不可沒。然而,曹操始終對司馬懿不太放心,覺得他有“狼顧之相”:扭頭時身子不動、頭向后,據說這樣的人狼心狗肺,最善謀權篡位。
奈何司馬懿太會偽裝,人前人后皆是忠君愛國的模樣,曹氏父子雖然懷疑,但抓不到他的把柄。后來司馬懿不想裝了,主動脫下“羊皮”,露出狼性,發動高平陵政變,控制了洛陽城。
司馬懿稱霸洛陽時,年已七旬。有人據此封他為“表演大師”“潛伏大師”——裝了大半輩子,不簡單啊!
若是研究過司馬懿如何教育子女,就見怪不怪了。
與司馬懿同時期的偉大父親們,習慣教子女戒驕戒躁、勤儉節約,司馬懿基本上不來這一套。他也不把自己的人生經驗當成教科書,強行灌輸給子女。他只是讓司馬師、司馬昭等人好好看著、聽著:看看你爹我怎么為人處世,怎么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
史載,司馬懿的幾個兒子跟了父親數十年,基本上不曾獻計獻策,只是安靜地站在一旁,深入體會老爹的厲害。
不打,不罵,不念叨,不命令,你覺得爹做得好你就學,父子平等,宛如哥們兒。
到了兒子40歲時,司馬懿說:決定你們前途命運的時候到了,你們放手去干吧!
這是真正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使用者需對自身有充分的認知和自信;這種方法不見得人人適用,然而一旦用得好,則事半功倍。“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拋卻道德是非,司馬懿的兒子確實有出息。
不少人都會哼兩句《沙家浜》。此戲的主要劇作者汪曾祺,寫過一篇文章,說他爹與他的關系很出格:“我十七歲時初戀,暑假在家寫情書,他在一旁瞎出主意。……他喝酒,給我也倒一杯。抽煙,一次抽出兩根,他一根我一根。他還總是先給我點上火。”字里行間,滿是對哥們兒式老爹的欽佩。
汪曾祺贊成父子間沒大沒小,認為父母應對孩子“聞而不問”:了解但不干涉,尊重子女的選擇;若是父母叫人敬畏、子女規規矩矩,則顯得很沒意思。
不管你認不認同,這樣的老爹確實有點兒意思。(原標題:“這個老爹有一套”之司馬懿 多年父子成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