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說,史善應(yīng)的曾祖父是突厥國的纈杰娑那可汗,祖父是史波羅可汗,父親是褥檀特勤(特勤即王子,記者注),隋開皇年間,褥檀作為使者來到隋朝,趕上突厥國遭遇禍亂,就留在隋朝沒有回突厥。史善應(yīng)是褥檀的第四個兒子。
據(jù)史料記載,古代突厥是中亞、北亞的游牧民族。突厥的源流目前仍沒有定論,他們應(yīng)該帶有塞種(原是住在伊犁河流域的游牧民族,記者注)及匈奴的血統(tǒng)。《北史》記載“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又曰突厥之先,出于索國,在匈奴之北”。在南北朝時由葉尼塞河(俄羅斯亞洲部分主要河流之一,記者注)南遷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地區(qū))的北山(今新疆博格達山),又遷至阿爾泰山,后又遷往中亞。現(xiàn)代土耳其人,認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后裔。
公元6世紀時,突厥首領(lǐng)阿史那土門遣使向西魏獻方物。公元546年,合并鐵勒部5萬余落(戶),勢力逐漸強盛。公元552年,又大敗柔然,以漠北為中心在鄂爾渾河流域建立突厥汗國。“可汗”為最高首領(lǐng),其子弟稱“特勤”,將領(lǐng)稱“設(shè)”。公元582年,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
由此可知,史善應(yīng)的父親褥檀所遭遇的“本國喪亂”即是公元582年(隋開皇二年)的突厥分裂。
此后,公元630年,東突厥汗國臣服唐朝。公元657年,西突厥汗國被唐朝消滅。東突厥、西突厥兩個汗國先后納入唐朝的版圖,加快了中華民族的融合和邊境的安定。
作為突厥可汗后裔的史善應(yīng),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去世,他生前看到了東突厥并入唐朝,他的族人和他一起成為唐朝的子民,這或許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感謝洛陽碑志拓片博物館提供支持)(原標題:《史公墓志》見證突厥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