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戴錯帽子可不僅僅是丟臉的問題,還有可能丟官。相傳北魏孝文帝見城中婦女戴帽子,便責備守城官員為何不管。官員辯解:“不守規矩的只是少數人。”孝文帝很生氣:“難道你認為全城人都應該戴帽子嗎?”他二話不說,罷免了此人的官職。
有些人可能納悶兒:天冷了不許大家戴帽子,這皇帝毫不體恤百姓冷暖,未免太無情了吧!
這倒不能怪孝文帝。他遷都洛陽后,一心帶領北方少數民族兄弟向中原的漢人學習。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漢人戴帽子,通常是為了顯示身份地位,并非為了御寒,不是誰想戴就能戴的。
據《輿服志》記載,早在原始社會,河洛大地的先人就模仿鳥獸,造出了各種頭飾。與黃帝血戰過的蚩尤,就戴著角一樣的帽子。嚴格說來,這種飾物不叫帽子,它并不包裹整個頭部,只是裹住頭頂的發髻,古人管它叫頭衣。
頭衣主要有冠、冕、弁、幘4種,其中冠對國人的影響最大!秶Z》有云:“人之有冠,猶宮室之有墻屋。”墻倒屋塌,無冠無尊嚴。冠戴好了叫衣冠楚楚,戴不好就成了衣冠禽獸。
戴冠乃貴族特權,起初只有“士”以上的“官二代”才能戴。貴族男子成年時要行冠禮,禮成后就可以結婚了。
普通人不能戴冠,只能戴一種用包頭巾做的便帽,叫幘。不過也有例外,據說篡漢的王莽是個禿頭,戴冠不便,只好先戴幘,再加冠。
北方游牧民族飽受風雪之苦,比漢人“務實”,戴皮帽子保暖。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不許鮮卑人再戴皮帽,可他管得了手下的官,管不了民間怕冷的腦袋。
隋唐時期,帽子的特殊象征逐漸被淡化,官員戴烏紗帽,平凡的讀書人戴書生帽,“土豪”也有商人帽可戴。再往后,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逐漸流行到中原。元朝皇帝過冬戴一頂皮帽,上面還鑲著珍珠。
清朝時期,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戴帽子。民國時期,紳士學西洋人戴高筒禮帽,拉黃包車的車夫戴氈帽,乞丐不戴帽,只端著帽子討錢。
現代人追求個性,有人大夏天戴皮帽,扮“犀利哥”,玩兒時尚;有人寒冬臘月露著腦袋,怕帽子壓壞了新做的發型。要說還有誰正正經經地按規矩戴帽,大概非英國女王莫屬了!跤浾 張麗娜(原標題:“古人冬天穿什么”你為什么戴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