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龍門石窟景區內賓陽三洞之北洞內一尊似伸著“剪刀手”的佛像的圖片被發到微博上后,即刻被大量轉發,因為這只“穿越時空的剪刀手”,該尊佛像被網友冠以“史上最萌佛像”之稱,近百家國內網絡媒體對此進行關注。這尊佛像為何伸出“剪刀手”?它代表了什么意思?
求證一:“史上最萌佛像”為賓陽北洞主佛。
在龍門石窟景區內賓陽三洞前有不少游客在看到新聞后,特意來尋找“剪刀手”佛像留影。賓陽三洞始鑿于北魏,原名“靈巖寺”,明清后易名“賓陽洞”,分為賓陽南洞、賓陽中洞、賓陽北洞,引發關注的這尊佛像正是賓陽北洞的主尊佛像。該洞正壁內共有五尊佛像,主尊頭飾肉髻,右額殘缺;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并攏伸展,無名指和小拇指彎曲,手心向前下垂;右手食指、中指并攏伸出,大拇指殘缺,小指和無名指彎曲,遠遠看去,確實有點像“剪刀手”。“這尊佛像沒有碑刻題記,但從佛像整體形態判斷,應為初唐時期的作品。”龍門石窟研究院的研究員介紹,所謂的“剪刀手”原為佛教手印之一,并沒有網友說的那么玄乎。
求證二:“剪刀手”由佛教手印風化而成。
該研究員說,他曾查閱20世紀初日本人關野貞拍攝的賓陽北洞主尊佛像照片,照片上清晰可見佛像右手的大拇指指尖用厚厚的白灰修補過,食指和中指指芯外也包裹了一層白灰,兩指之間并沒有縫隙。現在我們看到的“剪刀手”是因為被修補的手指外層的白灰層剝落,裸露出來的白灰內芯(類似于塑像的內胎)之間產生了縫隙,從而形似張開的剪刀。他解釋,20世紀初,該佛像被人修補,肯定是按照被破壞前的樣子進行的。據此推測,該佛像原來的手印肯定不是“剪刀手”。 20世紀60年代在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過的一位老專家也證實,該佛像從20世紀初后再也沒有被修補過,據此說明原手印應為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緊緊并攏,上面不分叉,并非剪刀狀。
求證三: 類似手印的佛像還有不少。
據介紹,佛教手印種類非常多,僅《佛教造像手印》一書記載的就達387種,不同的手印代表不同意思。其中,拇指、食指和中指伸出的手印就有內五股之印、光聚佛頂之印、除蓋障菩薩之印、力波羅蜜菩薩之印等,但大多左、右兩手合一。
據介紹,龍門石窟賓陽北洞這尊佛像的手印比較獨特,不在《佛教造像手印》之列,其名稱目前還不能確定。不過,與該佛像手印類似的佛像在龍門石窟不是孤例。其中龍門石窟1045號窟的主佛右手也是前三個手指并攏伸出,還有其他石窟小佛像的手印也與此類似,有的已經遭到破壞。
“我們早就發現了這個特殊的佛教手印,但更多地是關注其學術層面的問題。網友從生活化角度來解讀佛像而引發關注,對宣傳龍門石窟是件好事。”龍門石窟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原標題:【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求證景區“剪刀手”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