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詩形象生動地描寫了洛陽城作為都城的恢宏和當時國力的雄厚。記者昨日走進剛剛申遺成功的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外郭城的正南門,展現了隋唐時期爐火純青的建筑藝術與建造工藝,它在地下沉睡千年之后,“破土而出”,再現了唐朝盛景之一角。
據史料記載,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營建東都,修建定鼎門。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筑,北與宮城正門應天門相互呼應,南與龍門石窟“伊闕”遙遙相對。次年,隋煬帝遷都洛陽,之后此門直到北宋末年沿用了530年。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主任王偉告訴記者,整個博物館共分兩層,一樓主要包括東闕臺遺址、東飛廊和東馬道遺址、墩臺遺址、西風廊和西馬道遺址等4個部分,二樓則主要是一個大型的定鼎門遺址沙盤。“總之,墩臺、門道、飛廊、闕臺、涵道、馬道等遺跡應有盡有。”王偉說。
對于未來的保護工作,王偉表示,其實,保護一直以來從未間斷。王偉說,下一步他們將請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來整體規劃,根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標準進行建設,另外,他們還將邀請社科院唐城隊和洛陽考古院聯合進行下一步的考古研究工作。記者劉淑柯文李斐斐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