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鼎門遺址復原圖全景
定鼎門遺址的“復原模型”遮擋
定鼎門遺址的復原的1:1車轍、駱駝蹄印
2014年6月22日,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三國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起始段-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是中國境內22個遺址點之一,它被成為此次申遺中活動中河南“一城一門一關一道”4顆明珠之一,由于建設了類似“復原城門”遮擋保護,成為唯一能有直接視覺體驗的一顆“明珠”。
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正門,隋初名“建國門”,唐時更名“定鼎門”。位于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隋煬帝營建東都,次年遷都洛陽,成為第一個通過定鼎門的皇帝。之后,定鼎門相繼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為洛陽外郭城正門,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漸廢棄,定鼎門作為郭城南垣正門的時間長達530年。是中國古代延用時間最長的城門。
定鼎門遺址位于洛陽盆地、隋唐洛陽城遺址南區,是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東方起點城市洛陽城的代表性遺存,它見證了東方農耕文明發展鼎盛時期帝國的文明水平,展現了唐代都城城市文化的禮制特征及其影響力,并與絲綢之路上繁盛的商貿往來具有密切關聯,是公元7——10 世紀絲綢之路東方起點都城洛陽城的主入口及街區遺址。
據介紹,定鼎門遺址以北為唐代洛陽城的城市軸線干道“天街”,寬約109米。天街東、西兩側分布有兩處里坊遺址“明教坊”和“寧人坊”。定鼎門遺址和寧人坊、明教坊、天街南段遺址,就是“世遺”的范圍。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博物館負責人王偉介紹,定鼎門遺址的保護相對比較到位。在博物館前廣場,有一段模擬的唐朝路面,使用3D掃描原址技術,1:1模擬了上面坑洼不平是模擬古人留下的車轍印、腳印以及駱駝蹄印,原址位于地下2米多處,已經進行回填保護。
另外,為更容易讓普通群眾理解遺址的內涵,博物館采用原城門“復原”的形式,在原城門遺址上建設了復原建筑,這并不是單純的“復建”,而是一種對遺址保護的遮擋。參觀者可以先建立初步印象,然后在進入博物館進行參觀,可以更好理解這個遺址的原貌。(人民網 王玉興 時巖 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