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發(fā)現,沉睡數百年的“洛陽一號”古沉船重見天日。這艘洛河灘上發(fā)現的清代古船,是洛陽市首次在運河故道發(fā)現保存較好的沉船。8月2日,經過周密的計劃,洛陽市文物部門將這艘古沉船整體“打包”,搬遷至回洛倉。
2日早晨7時許,偃師首陽山鎮(zhèn)洛義井村附近的洛河灘邊就熱鬧起來,“打包”完畢的“洛陽一號”古沉船即將整體搬遷。
2013年9月的一天,因中州渠放水,古沉船被“沖刷”露出地面,一位下地干活的村民偶然發(fā)現了它。這是首次在洛陽發(fā)現比較完整的古沉船,考古專家將其命名為“洛陽一號”。
經過清理,“洛陽一號”船身全部露出,整體保存較為完好,共有13個大小不一的船艙,船長20.15米,最寬處有3.4米。經過專家現場考古發(fā)掘以及對船身進行了碳十四的初步測年,這艘沉船的年代應當在清代前后。
洛陽市文物局在上報國家文物局后,決定將古沉船放到回洛倉。回洛倉是大運河沿線重要的糧倉遺址,是以洛陽為端點的隋唐大運河的實物例證之一,將古沉船“安置”在回洛倉,能更好地展現洛陽漕運和大運河的歷史。
據悉,古沉船的整體搬遷,在洛陽市尚屬首次,在全國也不多見。
“洛陽一號”加固后有50噸重,如何將這件體形龐大、材質朽脆的珍貴文物,從挖掘地完好無損地運往近20公里以外的回洛倉?文物專家經過反復論證,確定了“四步走”的方案。
2日下午1時許,經過6個小時連續(xù)奮戰(zhàn),“洛陽一號”順利在回洛倉安家。
現場
一場長達19.6公里的﹃航行﹄
“洛陽一號”整體搬家
早晨7時許
“洛陽一號”古沉船已被放進一個大箱子里,“打包”完畢,整裝待發(fā)。“洛陽一號”的“專屬座駕”,一輛載重70噸的半掛牽引車,穩(wěn)穩(wěn)地停放在旁邊;兩臺噸位級別在70噸的大吊車,如同“左右護法”,它們即將把這艘“擱淺”了數百年的古沉船,從這里吊起,放置在板車上。
上午8:00
搬遷工作正式開始。由于打包好的“洛陽一號”重達50噸,長20.5米,高2.3米,寬4.3米,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即便要移動半步,也絕非易事。每一個步驟,現場的工作人員都格外用心。兩輛吊車配合默契,“洛陽一號”緩緩離開地面,十幾分鐘后,穩(wěn)穩(wěn)落在了板車上。
上午10:20
所有的固定工作完成,裝載著“洛陽一號”的板車緩緩啟動,順著坡道開上河堤,然后向東走207國道、310國道至回洛倉遺址,全程19.6km。
中午12:30
大吊車再度“出馬”,將“洛陽一號”從板車上吊起,放在專門的水泥架子上。
下午1:06
“洛陽一號”穩(wěn)穩(wěn)著地。
幕后花絮
1.打包一艘古船需要多久?
“現場五六名考古人員,帶領二三十名工人,加班加點地工作,從4月下旬我們開始準備,7月初完成裝箱,整個過程花了近3個月。”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史家珍介紹說。
2.古船每小時“航行”多少公里?
“頭一次開車這么慢,速度控制在每小時10公里左右,盡量不要有任何不必要的晃動。”有20多年開大車經驗的司機馮學軍說。
3.“打包”和搬遷沉船主要步驟是啥?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古船搬遷現場負責人趙俊卷介紹:首先,用高分子材料對船體多次噴涂,進行化學保護,采用防霉殺蟲殺菌劑,防止船體進一步腐朽和
滋生蟲菌。其次,用高分子材料與天然樹脂、特種纖維材料對船體內外進行封護和加固,避免船體與包裝加固材料直接接觸。隨后,按照船體外形輪廓,制做槽鋼支架,在槽鋼內側與船體之間,使用2cm厚的木板進行防護貼合,對船體進行加固,矯形。最后,用木板依附于船體外形進行封護,在木板與船體之間用聚氨酯發(fā)泡劑進行填充,使船體與外包裝保護材料形成一個整體。
揭秘
“洛陽一號”的前世
1.古船大概“出生”在何時?
應該是清代的產物
“從船只建造的技術和船只構造上看,應該是清代的產物。”武漢理工大學造船史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國衛(wèi)介紹說,首先,船只發(fā)掘后,發(fā)現其建造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鐵釘,密密麻麻的,這說明當時鐵釘已經不是“稀罕物”,從這個角度看,船只的年代不會特別靠前;其次,船身使用的板材很薄,薄板建大船,說明當時的建船技術比較成熟。
2.古船是干什么用的?
應該是一艘客貨兼運的洛河運輸船
武漢理工大學造船史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國衛(wèi)介紹,從船體結構分析,此船應該是一艘客貨兼運的洛河運輸船,用于運送客人和糧食等物資,其中,中間5個船艙為貨艙,尾部有舵,頭部有錨,是典型的黃河流域內河運輸船舶。
“洛陽一號”的未來
1.將如何安置這艘古船?
建立沉船保護展示場館
安放在回洛倉后,“洛陽一號”古沉船后期如何保護展示?
史家珍介紹說,關于后期保護展示,擬在回洛倉考古遺址公園二期建設中規(guī)劃設計沉船保護展示場館,規(guī)劃沉船保護修復展廳、漕運史展廳和多功能報告廳三個功能區(qū),使用了環(huán)境綜合管理系統、藥劑噴淋系統、3D弧面融合大屏展示等多項先進技術,集對沉船的后期保護、考古研究、展覽和公眾考古等多項功能于一體,能夠滿足沉船搬遷至回洛倉保護遺址后的各項要求。
2.“洛陽一號”價值何在?
從體量、保存完整程度上來說實屬特例
何國衛(wèi)介紹說,這艘沉船從體量、保存完整程度以及船體某些特殊結構上在中國古代船只中實屬特例,船體保存較完好,結構清晰,特點很多。從結構上看,為內陸漕運河道中的客貨運輸船,對了解古代船體結構、建造工藝、木料的選擇,以及內陸運河內船體與海洋船體結構對比性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沉船的發(fā)現證明了洛陽盆地內陸人工漕運渠道的存在,對大運河洛陽段是一項有力的證明,對研究古代洛陽內河漕運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3.古船整體搬遷,意義何在?
洛陽的做法開了先河
此前,我國發(fā)現沉船的地區(qū)主要有山東菏澤,天津,安徽柳孜,江蘇揚州,浙江寧波,河南安陽、商丘等地發(fā)掘過古沉船,大多是將古船拆解后再搬遷,這樣一來,古船的完整性不可避免會有一些破壞。“洛陽的做法開創(chuàng)了先河。”何國衛(wèi)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