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洛陽

中國圍棋的“洛陽情結”

2016/3/11 15:16:51 點擊數: 【字體:

中國圍棋的“洛陽情結”
 

中國圍棋協會副主席林建超在洛陽圍棋博物館仔細觀展
 


    本報駐河南記者  陳關超

    圍棋根植于河洛文化之中

    當你走進洛陽圍棋博物館時,整個陳展的古代圍棋品類,足以顛覆常人對圍棋棋子認識的空間概念:館內在1000多米長的展線、上下兩層樓的展館內,詮釋了從圍棋起源、春秋戰國、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清至今的圍棋史話。展品從漢代的土埐色人工磨制石頭圍棋子,發展到唐代的陶制兩面凸圍棋子,到了宋代改型成了兩面平型的圍棋子,明清以后定型成現在的單面弧形的子型。

    豐富的展品撼動每一位來參觀者的心:沒想到古代圍棋子的內容這么豐富,飽眼福了!“你瞧,這是目前最大的棋子,直徑26.1毫米,像一元幣大小,這是最小的棋子,直徑才8毫米,好像一粒豆豆,有世上最薄和最厚的棋子,有過渡型棋,棋盤格棋子……”工作人員講解說,洛陽圍棋博物館內的每一枚古棋子,都記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記者看到,在展品眾多的類目中,除了棋譜、棋盤、棋罐等,最飽人們眼球的還是宋代圍棋子的花色和棋型。

    在中國的五大窯址中,北宋的鈞窯、汝窯和官窯都出過棋子,還有洛陽扒村、寶豐的清涼寺、焦作的當陽峪、鞏義的黃治窯址也出產很多類型的圍棋子,有一些是素面的;但更主要的是這些窯址在宋代生產出了相當多的帶紋飾的花圍棋子,有印花的、有剔花的,還有寫刻花的;上面源自生活的內容,承載著豐富的人類精神文化,館內幾百種花色圍棋子的材質有陶質的、瓷質的、大漆的、琉璃的、水晶的、瓷片的;花色圖案涵蓋了人物類、文字類、錢幣類、鳥羽花草類……還有筆工精美的剔花圖《牡丹花》棋子,竹刻工藝花《蓮荷》花;讓人不能忘記的《烏鷺》漆器圍棋子。

    洛陽圍棋博物館是一個古圍棋文化專屬類的民營博物館,共展存歷代棋子3萬余枚,此外,人們在博物館里還能了解到歷代名人與圍棋的故事,圍棋的經典詩詞,圍棋的外傳,以及金庸等名人對洛陽圍棋的厚望。

    洛陽是中國圍棋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市區開發的古棧道中曾出土大量與圍棋有關的文物遺存,例如定鼎門遺址的出土文物中就包含有一批唐宋時期的各種帶花圍棋子,在開發老城區新街時,出土了大量唐代制作棋子時遺留的帶沖孔貝殼,這些都可以證明,洛陽在古代就是圍棋活動及生產的重地。

    圍棋博物館館長王潼玲說,圍棋產生的原因一定是與直線圖形、點和黑白、數等概念相關的,河圖洛書也同樣反映了上古時期人們這類認識的產生。河圖洛書的圖形與圍棋有相近之處,如果想象用類似圖形占卜的古人,發明了圍棋,也是一種合乎情理的猜想。當然更恰當的說法是:圍棋是在河圖洛書的文明土壤中孕育出來的一朵瑰麗的花朵。

    洛陽曾見證圍棋鼎盛時期

    王潼玲說,春秋戰國時代文字中提到圍棋主要是作比喻用,如“舉棋不定”“專心致志”等,可以作比喻說明已經很流行,孟子說“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圍棋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游戲而已。這個情況到西漢沒有太大改變,因此對于圍棋的文字記載不比先秦多多少,有的也多是一些如賈誼“失禮迷風”一類指責的文字。

    這一情況到東漢初有了很大變化。桓譚、班固、李尤、張衡、黃憲、馬融等一大批東漢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當然大部分也是官員,撰文表述圍棋、解釋圍棋、贊揚圍棋,圍棋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根本改變。

    史書記載,圍棋尤其以“班馬”為代表影響最大。這班是班固,馬則是東漢著名經學家、思想家馬融。班固的《弈旨》和馬融的《圍棋賦》把圍棋提高到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高度,開創了對圍棋文化研究的先河。班固的《弈旨》認為圍棋與經世致用的帝王之術聯系起來,從兵法的角度系統地論述了圍棋的義旨,賦予了圍棋以現實價值,從而理直氣壯地掃除了以前社會對圍棋的消極評價,圍棋從此進入上層文化的范疇。這些經典仍然是我們研究圍棋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影響的主要文獻,無疑當時的京都洛陽也必然是圍棋活動復興的中心。

    從東漢以后到魏晉南北朝圍棋進入了一個大繁榮期,而此期間洛陽大部分時間都是國都,無疑也當然是圍棋活動的中心。后來的史書是怎樣記載的?

    記者了解到,從東漢以后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皇帝好圍棋,并提倡推崇圍棋,甚至以圍棋而升官;而文人崇尚清淡灑脫名士風流,醉心于琴棋書畫,如此之歷史環境當無可復制。

    南朝《世說新語》中記載著當時洛陽宮廷圍棋風之盛。宋代的《忘憂清樂集》可稱是流傳至今的最早對局棋譜之一,記載了當時的皇親國戚即使是在繁忙的政務之中仍樂在棋中。西晉宮廷和上流社會好弈史書中多有記載。  隨著西晉東遷,中原文化第一次大規模地向南方傳播,從東晉到南朝出現了一大批熱衷于圍棋的帝王,他們在全國范圍內定棋品、評棋格,封圍棋州邑,弈棋賭官,弈棋通宵達旦等,圍棋進入空前大繁榮時期。

    北魏高祖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華夏同風,重現洛陽盛世,圍棋盛況不衰。《魏書》上多次記錄了一場難得一見的南北對抗賽,無疑以洛陽為中心的北方的圍棋依然興盛。

    香山九老:洛陽圍棋的標志

    史料記載,隋朝統一全國再次定都洛陽,隋文帝厭惡游樂,對圍棋留有余地,但南北朝時期的圍棋畸形繁榮的時代也就結束了。可民間弈棋之風依然,唐朝建都長安,但更偏重洛陽,關于這一時期有兩則資料可證圍棋在當時的地位,一是《新唐書·百官志》記載,習藝館是宮內教習宮女的機構,說明圍棋是宮女的必修課程。唐玄宗即位后設翰林院待詔,其中也有棋待詔,應是受此影響。二是日本最早漢詩集《懷風藻》中記載有日本僧人辨正以圍棋而受李隆基賞遇的史料。

    王潼玲對記者介紹,對于洛陽圍棋來說最具標志性的人物事件當數白居易和香山九老。香山九老代表著洛陽圍棋的標志。何為香山九老,當時這些文人志士們是怎樣推崇洛陽圍棋的呢?

    所謂香山九老是指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春夏兩季,74歲的白居易于家中先后舉行了兩次著名的聚會。第一次聚會在春三月,與會的加上白居易共七人,白居易作《七老會詩》。第二次在夏天又增二人,白居易作《九老圖詩序》記載這兩次聚會。

    圍棋是聚會重要節目內容,白居易好弈,留下了數十首述及圍棋的詩。因此九老會中圍棋當是應有的節目。九老會后第二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陽,享年75歲,贈尚書右仆射,謚號“文”,葬于洛陽香山。從此,洛陽圍棋在這里留下了千古佳話。

    歷史的長河已經遠去,近年來,洛陽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洛陽圍棋文化的建設。2012年該市專門批準通過了洛陽圍棋博物館。該館是以古遺存實物為主要展品的民營專業博物館,其藏品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和美學價值等。全館藏品2.5萬余枚,共計四十一大類310種。在其藏品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單花形圖案圍棋子類就有漢字、錢幣等十七大類,共計173余種,充分體現出宋代圍棋發展的繁榮昌盛。這些花紋圖案象征時代圖騰的文化符號,呈現了棋人崇高的德行以及至高的精神。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