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名人名家 >> 逸聞趣事 >> 瀏覽洛陽

伊尹輔政

2015/3/25 16:11:08 點擊數: 【字體:


 

伊尹輔政


    伊尹是一位治國名臣,輔佐商湯王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要求官吏一定得勤勤懇懇地工作,必須作出顯著的成績,否則將受到嚴厲的責罰,甚至于罰作奴隸。因此各級官吏都不敢胡作非為,使得商初社會比較穩定,經濟

    成湯僅在位13年,便離開了人世。商朝的王位繼承制是兄終弟及,沒有弟弟時才傳位給兒子。商湯沒有弟弟,他死后應當傳位給長子太丁,可是太丁比他的父親商湯死得還早,所以按制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繼承王位。外丙繼位3年就死了,又由外丙的弟弟仲壬繼位,仲壬在位4年死去,于是,右相伊尹便以開國元老的身份決定,讓太丁的兒子太甲繼承了王位。太甲是商湯的孫子。

    太甲繼位,宰相伊尹輔政,伊尹一連寫了3篇文章讓太甲閱讀,教他學習怎樣做一個好君主。其中一篇的題目是《肆命》,專門講如何分清是非,對什么事情應當做,什么事情不應當做,都交代得清清楚楚;還有一篇叫《徂后》的文章,講的是商湯之世的法律制度,教育太甲一定要遵照祖先制定的規矩行事,不能亂來。

    太甲執政的頭兩年,遵照著祖宗的遺訓,不敢違反。到了第三年,他就忘乎所以了,認為自己是一國之主,一切都應當自己說了算,不愿意讓那個奴隸出身的宰相伊尹牽著鼻子走了。他由著自己的性子,不把伊尹和祖宗留下的法律制度放在眼里。他任意欺壓百姓,強征暴斂,弄得老百姓喘不過氣來。

    太甲變壞了,伊尹自然不肯容忍。他先是勸諫提醒太甲對自己的行為要多加檢點。但是太甲一點也不聽話,伊尹以國家利益為重,大膽地把太甲趕下臺,放逐到商湯的墳墓所在的桐宮(今偃師老城東北)。在太甲被放逐期間,伊尹沒有另立新王,自己暫時管理國家大事,親自處理朝政。

    太甲被放逐到桐宮,早晚看到的是他祖父商湯的陵墓。商湯雖為商代開國之君,可墳墓卻修得非常簡陋,墓地上只修了一座低矮的宮室桐宮,供一年一度的祭祀之用。守墓人知道太甲是因為不守祖宗的制度,才被放逐到桐宮的,就每天給太甲講述當年商湯創業的故事,以及商湯制訂的種種規矩,教育太甲應當以自己的祖父為榜樣,不要做敗家子。太甲以祖父為鏡子,仔細對照自己的所作所為,越來越覺得自己過去做得不對,就下決心痛改前非。他先是在桐宮這個小范圍里把事情辦好,還關心守墓老人,盡自己的最大能力,管理好祖父的陵園。三年過去了,太甲在桐宮的所作所為,早已有人報告給伊尹了。伊尹覺得年輕的太甲確實悔過自新了,便帶領文武大臣,從桐宮迎接太甲回到亳都,鄭重其事地把國家政權交還給他。太甲重新登上王位后,接受過去沉痛的教訓,小心謹慎地遵照祖宗的規矩辦事,在伊尹等大臣的協助下,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使商王朝這個奴隸制國家逐漸繁榮強大起來。上述事件發生在亳都和桐宮。桐宮在哪里?學術界據史書所載有兩種看法。第一,桐宮在今偃師老城以東或東北六里處。唐朝李泰主編的《括地志》中記載:“洛州偃師縣(城)東6里有湯冢,近桐宮。”兩漢以來,偃師縣治大都設在今偃師老城,除個別混亂時期外,都不曾遷徙。乾隆《偃師縣志》載:“偃師縣(偃師老城)東六里有湯冢”,偃師老城東6里,正處湯王廟溝一帶。湯王廟溝北山上有湯王冢。有關湯王冢的傳說,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有湯冢必有桐宮,桐宮為湯陵之建筑,桐宮當在偃師縣城東北。

    第二種說法:桐宮在偃師境內伊洛河之南。據《春秋經傳集解.后序》引《竹書紀年》云:“殷仲壬即位,居亳(今偃師商城),其卿士伊尹。仲壬崩,伊尹放太子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子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這里要作點解釋。文中所謂“伊尹即位”乃伊尹代理國政。“潛”,按“說文”,乃涉水,非偷襲的意思。因為這里是說桐宮在今偃師境內伊、洛河南的景山上,太甲從桐宮回亳都是要渡過伊、洛二河的。又,“殺伊尹”的“殺”字,不是殺戮的意思,而是因伊尹年邁,令其退休。因為《竹書紀年》另有一條記載:“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殺而放之”,是把王子亥趕下了臺,然后又放逐了他。可見,“殺”非“殺戮”,不然的話,既然殺掉了,又怎么能放逐呢?根據《竹書紀年》這段記載,我們應該作這樣的理解:太甲繼位三年,不遵湯法,胡作非為,被開國元老伊尹趕下了臺,放逐到了桐宮,伊尹并沒有另立新王,而是親自攝政當國,治理國家大事,當太甲在桐宮學習七年,悔過自新后,伊尹率文武大臣從桐宮迎接太甲,渡過伊、洛河復歸于亳都。此時,由于伊尹年事已高,身體不好,太甲就免去了伊尹的宰相之職,同時又任命伊尹的兩個兒子伊陟、伊奮繼續參與政事,享受他原來的田宅。又《史記正義》引《晉太康地記》亦云:“尸鄉南有亳坂,東有城,太甲所放處也。”亳坂即伊、洛河南岸的景山。從以上文意的理解,可以看出,這段記載是說桐宮在亳都之南。按河南大學鄭慧生教授的推測,桐宮“當在白鹿原上,今顧縣、馬鞍寨、曲家寨、西宮底、中宮底一線上。”

    總之,湯滅夏后所都之亳在偃師,湯陵在偃師,太甲城,即桐宮亦在偃師,史無歧說。但是桐宮究竟在偃師東,還是在偃師南,還有待今后考古發現來進一步證實。正葬地,是有道理的。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偃師市人民政府網(2013-11-29)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試論程顥境界進路中的直覺性特征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