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水才有碼頭,有船才有碼頭。洛陽有洛河,老城曾有南關碼頭。
微雨午后,我沿著老城南大街直走,在九都路路口過了鳳化街,見有兩位老大爺正在路邊買菜。其中一位姓陳,今年70歲,老家在高新區辛店鎮高崖村。他指指南邊洛浦公園方向,像是怕誰聽不清似的,高聲說:“修二道壩子(老輩人對河堤的叫法),過去的南關碼頭,已經被埋在洛河中間,看不見了!”
他家祖輩行船。“有4條船!我七八歲的時候,跟著我爹來到這個碼頭,吃住都在船上。”在陳老先生的記憶里南關碼頭曾經十分繁華,“從洛寧放竹筏下來的,從欒川進城賣山貨的,還有賣豆的、賣木材的、賣煤的……都在這一帶轉運。”
另一位買菜的老先生姓肖,年紀與陳老先生相仿,家就在南關碼頭邊上,父輩也是船上人。他說,在他小的時候,鳳化街、騾馬街(今馬市街)上,開著二三十家“干店”,如陳家店、李家店,還有不少店他記不清店名。那些忙忙碌碌的行腳商,晚上就住在干店里。
所謂干店,在有些地方又叫騾馬店,是供窮人暫時歇腳的地方:大通鋪,不管飯,燒一鍋白開水供飲用,臟且亂,條件很簡陋;住宿費倒是便宜,兩三角錢就能睡一宿。
住店要趁早,天一黑,碼頭就收船關門了。據說,南關碼頭有個叫“洛汭嚴關”的門樓,原是當地人為了防刀客而建的,后來成為碼頭的關卡,來往人等均要從這關卡通過。
汭,乃河流匯合轉彎的地方。洛汭嚴關舊址,尚存古舊門樓,在雷家口街附近,距洛河河堤不到50米。各位若有興趣,可去看一看。
洛陽民俗博物館館長王支援認為,洛汭嚴關是明代建的,距今已有三四百年歷史。而碼頭一帶的水域,早已激蕩千年。
洛陽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城市。早在隋煬帝時期,洛河上便有大船往來,把糧食運到洛河邊上的國家糧倉。南關碼頭一帶,在武則天執政時叫新潭,是泊船的地方。那時,中外客商云集東都洛陽,銅駝暮雨滴不盡故都風流。
如夢初回頭,少年白發生。南關碼頭的風流,只剩下浮華舊事,印在發黃的老照片上。曾經的眼淚與笑語,如一條條小船,泊在老輩人的心頭。
如今的南關,大道直如發,車水馬龍,還有幾個人能在這里找到舊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