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事街長不足200米,沿街能稱得上單位的主要有敬事街小學,其他的大多為民居、社區。雖然敬事街小且短,但它所處的位置很惹人注目。
漫步在敬事街,歷史的風云變幻在我的腦海里一幕幕閃過。敬事街連同不遠處的青年宮,皆是明福王府的地盤。明福王朱常詢依靠皇蔭庇護治藩于洛陽,窮奢極欲,用銀數十萬兩,修建洛陽府邸,分內宮、外宮,還有四座府門樓。其所作所為貽害百姓,罄竹難書,一句民間流傳的“皇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陽福王富于皇上”足見其惡劣。
福王如此作威作福,終至身首異處、無人憑吊。后來的封建府衙以及民國時期的洛陽政府,甚至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度遷洛的國民政府,也在敬事街附近演繹著歷史風云。
如今的敬事街,一邊是樓房組成的小區,一邊是市民自建的低矮房屋。這里雖然靠近繁華的青年宮,不斷有絲竹聲傳來,卻并不嘈雜。這里藏龍臥虎。如果你在青年宮廣場上看到自娛自樂的民間藝人,也許就有來自敬事街的百姓。敬事街的確不大,位于街道中段的敬事街小學為它掙足了名氣。如果你看到一群群來探訪敬事街的游客,十有八九是來看這所有300余年歷史的小學的。
我凝望著郭沫若先生題寫的“敬事街小學”幾個大字,不由得感慨萬千。早在1706年,這里就建有一所天中書院,后來改名為周南書院。1905年,這里又創辦了西式小學——縣立高等小學。民國時期以及日偽時期,這所學校多次更名。新中國成立后,它最終更名為敬事街小學。
無論名稱如何變,這里始終是以傳播文化為核心的地方。無論有著怎樣的光榮傳統,這里都是教書育人的地方。
敬事一詞來自周南書院的匾額“敬事樂群”,“敬事樂群”則源于西漢學者戴圣的《禮記·學記》中的“敬業樂群”。盡職盡責地做事,十分融洽地與同學、朋友相處、探討學問,這大概是其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