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軸線布局,是中國古代都城的一大特色。都城沿著一條中軸線向兩側延伸,而皇家宮殿的主要建筑皆位于都城的中軸線地帶,皇宮中最高等級的正殿,恰好就處于中軸線的核心位置。這種延續了上千年的布局,相信參觀過故宮的人都很有感觸。
嚴格來說,都城中軸線布局,是從漢魏洛陽城開始的。
關于都城中軸線布局的話題有些爭議,在《考工記》中有這么一段話:“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這里的“匠人營國”所記載的是西周的都城制度,意思是說從那個時候起,都城就形成了以王宮為軸心、其他建筑設施對稱分布的極其嚴整的中軸線對稱格局。
不過這個說法未能在考古方面得到證實,即使是西周之后到先秦時期的都城,也沒有一個能與其完全相符的。《考工記》為戰國初期齊國的官書,但一度散失,至西漢時期,河間王不知道從哪兒搞到了這本書,遂被補入《周禮》。其間經過漢儒的重新整理,不免加入了一些理想化的成分,是否代表周代的都城建制,還是個疑問。史學家們推測,也可能是由于漢儒從長安城的實際情況出發,增改了《考工記》中“匠人營國”的部分。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國民暴動、權臣弒君的情況屢有發生,諸侯們的王宮普遍采取的是將宮城獨立出來置于郭城一側或一隅的格局。
西漢的長安,宮殿主要建筑采取的是中軸線布局,這一點考古方面已經予以證實。不過長安城的正宮未央宮并不在都城的居中位置,而是位于城的西南部,在其東面還有一座長樂宮。這種布局的形成,有學者認為可能是與作為正宮的未央宮利用了秦都咸陽渭南宮殿區的一些原有宮室進行重建有關。
劉秀建立東漢之后,定都洛陽,都城的主要宮殿建筑也采用中軸線布局。有趣的是,其和西漢長安城相似,也是多宮制,而且較早的正宮南宮也不在都城的中軸線位置,而是位于都城南部偏東的位置,即正對南墻正門平城門的南北一線。因此,西漢和東漢都城都沒有形成真正意義的中軸線布局。
以大朝正殿為基點,形成宮城的中軸線,進而引申為都城的中軸線建制,嚴格來說,應該是從漢魏洛陽城的曹魏都城開始。自此,歷代都城中軸線的規劃無不遵循這一模式。
魏明帝修建豪華太極殿
公元25年,東漢建都洛陽。
東漢皇宮主要以南北二宮為主,此外還有永安宮、永樂宮等小宮苑,和西漢長安城一樣也是多宮制。最早南宮是皇帝的主宮,南宮的正殿先是卻非殿,不過到了公元40年,南宮前殿建成,成為新的正殿。26年后,北宮建成后成為主宮,北宮正殿德陽殿為朝會正殿。
曹魏時期,太極殿取代德陽殿成為正殿。由于東漢時期的正殿變來變去,而太極殿曹魏始建以后,不僅西晉和北魏沿用,而且其名一直延續到唐宋。因此一些學者認為,由于太極殿“建中立極”,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正殿之祖”。
公元219年,曹操來到洛陽,看到的都是殘垣斷壁——當年董卓挾天子奔逃長安,“卓部兵燒洛陽城外四百里,卓自將兵燒南北宮及宗廟、府庫、民家,城里掃地以盡。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家墓,收其珍寶”——曹操決心復修洛陽城。
曹操在洛陽修復的最主要宮殿為建始殿——由這個殿名不難看出,曹氏政權有定都洛陽的打算。但第二年,曹操就死了。曹操死后,曹丕代漢,定都洛陽,但一直到魏明帝初期,由于南拒孫權、西敵蜀漢,曹魏政權一直沒有精力、財力和人力來動工復建洛陽宮殿。在這一時期,建始殿作為皇宮的正殿而存在——直到后來被太極殿取代。
公元234年,諸葛亮死后戰事緩和,魏明帝開始在洛陽大修宮殿、宗廟、社稷,整修道路和城池,自己則暫住許昌。第二年,在四萬余工徒的努力下,以太極殿為中心的宮殿群正式竣工。據史料記載,太極殿建在高大的夯土臺上,正面有左右兩個升殿的踏步,殿內有金銅柱4根,為當時皇宮內最為豪華的宮殿,太極殿兩側為東堂和西堂,三者呈一字排列。這種布局,一直延續到北朝末年,長達350年之久。
在太極殿的北面,是式乾殿,為皇帝正殿。式乾殿的北面有昭陽殿,為皇后正殿,殿前庭院中有魏明帝時期鑄造的三四丈高的銅龍、銅鳳。這些殿堂各自都有四門和廊廡圍繞,組成巨大宮苑。太極殿前有通向宮城正南門閶闔門的宮內主干道,閶闔門前則是宮前的軸線通道銅駝大街。自銅駝大街又可直至內城的正門宣陽門,由此形成宮城乃至都城的一條南北主軸線。這種將宮城正殿置于都城中心位置,并稱太極殿,顯然是曹魏都城的首創。正如《河南志》所言:“歷代正殿皆以太極名之,自始于此。”
公元265年,司馬炎即位于洛陽,進而統一了中國。由于未經戰亂破壞,晉都洛陽大體上沿襲了曹魏時期的舊貌。根據《初學記》的記載,太極殿仍為宮城正殿,“歷代殿名,或沿或革,唯魏之太極,自晉以降,正殿皆名之。”
公元310年,“永嘉之亂”爆發。第二年,匈奴前趙政權的劉耀率軍攻破洛陽,縱兵燒掠,整個都城幾乎一片廢墟,太極殿也在戰火中毀于一旦。
太極殿建于漢代北宮之上
曹魏時期的太極殿究竟是建在東漢時期洛陽城的南宮還是北宮,一直是史學界爭論的一個話題。
根據《水經注》記載:“魏明帝上法太極,于洛陽南宮起太極殿于漢崇德殿之故處。”而《太平御覽》引山謙之《丹陽記》對太極殿的注解是:“周制,路寢也。秦漢曰前殿。今稱太極曰前殿。洛宮之號始自魏。”曹魏時的太極殿就是北魏正殿太極殿的前身,這一點基本沒有爭議,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對北魏宮城最大殿基太極殿的試掘中已得到驗證。
“對宮城閶闔門的發掘則進一步證實,魏晉的洛陽宮及正門、正殿的位置與北魏時相同,同處在洛陽城北中部的漢代北宮故地。”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站長錢國祥說,根據對漢代南、北宮宮殿的考證,崇德殿恰好就是漢代北宮的主要宮殿,與上述位置基本符合。
在皇家宮城中,朝政之殿和后宮寢殿的位置劃分是很明顯的,老百姓口中的“皇帝上朝”指的就是到朝政之殿辦公,也即大朝政殿,而“后宮”和“北宮”指的則是皇后寢殿。一般而言,帝王朝政正殿應該在宮城南半部,而曹魏與北魏洛陽宮城正殿所在的南半部在文獻中也確有“南宮”之稱。“所以,文獻中提到的‘于洛陽南宮起太極殿于漢崇德殿之故處’,極有可能是指在曹魏洛陽宮南半部的漢代北宮崇德殿舊基上重建,而非指漢代南宮。”錢國祥說,至于裴松之在《三國志》中注“始于漢南宮崇德殿處起太極”之說,顯然記載有誤,將魏晉時“南宮”當作了漢代南宮,而其他記載中漢代南宮中是沒有崇德殿的。
此外,曹植在《毀鄄城故殿令》中,曾提到曹魏初年修洛陽宮室,“故夷朱雀而樹閶闔,平德陽而建泰極”。這對曹魏太極殿位置的確定也可作為輔證。根據史料記載,朱雀門是漢代北宮正門,德陽殿是略晚于崇德殿修建的北宮正殿,而閶闔門是曹魏時新修洛陽宮之正門,泰極即太極更是曹魏新修的宮中正殿。簡單理解,曹植的話是說:毀棄漢代北宮舊的正門朱雀門來重筑新的洛陽宮正門閶闔門,平掉漢代北宮舊的正殿德陽殿來修建新的洛陽宮正殿太極殿。這說明,曹植當時對以漢代北宮故地重建洛陽宮的規劃、正門及正殿的名稱和布置是大致了解的。這可以是太極殿是建于漢代北宮故地的一個間接證據。
太極殿究竟是在漢代北宮德陽殿還是崇德殿舊基上修建?錢國祥認為,二者的可能性都存在。據史料記載,崇德殿在東,德陽殿在西,二者相距僅五十步,且規模都極為龐大,其中德陽殿東西約百米。利用二殿中任何一殿基重修規模巨大的曹魏正殿太極殿時,占壓到相鄰甚近的殿基都是有可能的。至于究竟是利用德陽殿還是崇德殿舊基為主修建,希望將來對太極殿的進一步發掘能夠解開這些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