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 撲朔迷離小平津
關于小平津關名稱的由來,說法有二:一則認為它僅次于孟津關而得名;二則認為它與平陰、平縣的地名有關。史料記載,漢時河南郡在今孟津縣和偃師市交界一帶設平陰、平縣,故稱“小平津”。
關于小平津關的地址,說法同樣有二:多數資料顯示小平津關在今孟津縣會盟鎮花園村,也就是后來的花園渡;也有少部分人認為,小平津關實則是孟津、偃師與鞏義交界處的楊溝渡,在今偃師市邙嶺鄉周山村附近。
翻看地圖發現,花園渡和楊溝渡均離孟津渡所在的扣馬村不遠。其中,花園渡在孟津渡西兩三公里處,而楊溝渡位于孟津渡東兩三公里處。
楊溝渡和花園渡都是黃河的重要渡口。每天船工擺渡的客人有上千人,黃河北岸的溫縣、孟州等地也經常利用渡口過河。據當地人介紹,以前黃河的水比現在大得多,加之船運條件落后,過河并不容易,如果遇到洪澇之年,渡口就會停運。
古時候,渡口的設立往往選擇在平緩開闊的河邊,河道變遷往往致使渡口遷移變化。這也為尋找古渡口的具體位置增加了難度。
2 鼓角爭鳴付東流
雖然小平津關關址撲朔迷離,但這絲毫不能掩蓋它扼守洛陽北大門時,曾歷經過的鼓角爭鳴和刀光劍影。
東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漢靈帝命大將軍何進置洛陽八關。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靈帝寵信的宦官張讓殺死何進,袁術、袁紹等人聽聞何進被殺,遂入宮對宦官大開殺戒。驚慌失措的張讓劫持少帝劉辯,連夜逃向小平津。袁術等人窮追不舍,張讓無路可走,投河自盡,何進舊部董卓將少帝劉辯迎回洛陽。
董卓旋即掌控朝中大權,致群雄聯合討伐。當時,河內太守王匡屯兵于黃河北岸,準備除掉董卓。董卓聞訊,先在平陰津(黃河古渡口,今孟津境內)布下疑兵,暗中派精銳部隊于小平津渡河,繞到王匡軍背后發動攻擊,大破王匡之兵。后董卓被其親信呂布所殺。
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建立的政權漢國攻陷都城洛陽。晉懷帝在逃往長安途中被俘。隨著洛陽的淪陷,一批晉朝大臣紛紛想重建中央。最先是司徒傅祗在河陰縣設行臺(魏晉至金代尚書省臨時在外設置的分支機構),屯小平津,征召兵員,以圖復晉。
直至清朝,小平津關依然久經戰事。如今,隨著鐵路橋和公路橋飛架黃河,小平津失去往日的重要地位而烽煙散盡。說到黃河橋,年代最為久遠的莫過于西晉大將軍杜預修造的富平津橋。當時杜預為解決黃河通行問題,力排眾議,建成黃河第一座浮橋。
相關鏈接
洛陽八關再溫習
漢函谷關:始建于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至今已有2100年。作為洛陽通往西方的“第一門戶”,漢函谷關東指洛都、西望長安,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美譽,為“洛陽八關”之首。
伊闕關:位于今龍門山和香山之間的闕口,是古時洛陽的南大門。今伊闕關處,建有石拱橋1座,是龍門石窟重要的參觀通道。
廣成關:位于今汝州市臨汝鎮一帶,因上古仙人廣成子而得名。自古是宛(南陽)襄(襄陽)、荊楚地區進入洛京的重要通道。
大谷關:遺址大概位于伊濱區寇店鎮水泉村,與北魏時期開鑿的水泉石窟相近,風景旖旎。大谷關所在地寇店,因宋代宰相寇準曾在此居住而得名。
公式轅關:設于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位于今偃師市府店鎮境內公式轅山,扼守洛陽東南門戶。雖歷經千年戰火和歲月侵蝕,如今關門遺址上古穆遒勁的“古公式轅關”四個大字仍清晰可見,讓人頓生思古幽情。
旋門關:旋門關地處古成皋城(今滎陽市汜水鎮一帶)。有人認為,旋門關就是虎牢關在東漢時期的別名。東漢才女班昭所作《東征賦》中“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門”,道出了旋門關關址的蛛絲馬跡。
孟津關:因扼守古黃河孟津渡口而得名。孟津關北瀕黃河,南依邙嶺,有山河作托,關隘便于堅守,形成了以關制河、以河衛關的局勢。距古孟津渡口不遠的會盟鎮扣馬村,有一處會盟臺遺址,相傳為周武王伐紂時與八百諸侯會盟之地。
小平津關:與孟津關共守黃河,扼守洛陽北部門戶。小平津關在今孟津縣會盟鎮花園村(孟津關所在扣馬村西),也有人說位于偃師市邙嶺鄉周山村(扣馬村東)附近。 (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