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黃河水清”是人類苛刻的夢想,于是,當我穿越中原大地,來到河南孟津的小浪底時,還不停地詢問:“黃河在哪里?”,我做夢也想不到,眼前的黃河,一片澄碧!
走進庫區,清新的空氣里,就傳來一陣陣喜鵲的叫聲:“喳喳、喳喳喳……”,太親切了!循聲向山梁上望去,青枝綠葉間,一對對喜鵲在飛舞,好熟悉的身影!二十年前,喜鵲從我們南方消失,我多少回在夢里追尋!不期,今天能在小浪底重逢!我那闊別的心,陡添無邊的喜色。
那道山梁,就是愚公要搬掉的二座之一的王屋山,也是我童年的夢里常常向往的神秘大山。和我在江南所見到的大山決然不同,它的山體幾乎全是直立的黃土,據說是經過兩億年的積壓而形成。倍感新奇的是,山上疏落著一座座窯洞,修建水庫時,居民全部遷出,住進了新房。不過,這些遺落的空窯洞,已使我十分地滿足,我不僅可瀏覽小浪底發黃的年鑒,又領略到西北風情。
快到大壩上欣賞那萬頃碧波吧!不行!大壩暫且不對外開放,庫區員工所穿的工作服,都帶有防偽標志。那就到大壩下面去!很快來到谷底,眼下的黃河,猶如從水庫底下鉆出的黃龍,洶涌浩蕩。看夠了黃河水,就仰觀大壩。大壩兩端連著山,壩頂高與天齊,遠遠望去,似籠著一層薄薄的青紗,儼然一道天門!大壩上,“小浪底”三個空心楷體字,卻特別醒目,因為每個字都有二千平方米,白色乳膠柒寫成,三個字總造價一百萬元。壩體更是非凡,從中心向外共有七層,所用土方,若堆成一米見方,再連接起來,可以繞地球赤道一周。
河上有一帶鐵索橋。奔到橋上,才邁開幾步,就熱血奔涌,心潮激蕩,那情形,似乎要與腳下澎湃的黃河相融匯。這很自然,第一次投入黃河母親的懷抱,感受她的強大氣息,怎么能不激情爆發?
橋的對岸,就是二百比一的黃河模型,從巴顏格拉山到河套平原,再從黃土高原到下游的地上懸河,無不形象;還有人類治理黃河的典章——龍羊峽、劉家峽等水庫大壩,無不逼真。最讓人觸目驚心的,還是那黃土高原上,恣意切下的無數道深溝險壑,只有在這里,黃河的性格特征才得以徹底詮釋。從“源頭”走到“入海口”,將近半個小時。而只花半個小時,就領略到“黃河全貌”,非常值得!
繞過氣勢磅礴的小浪底工程標志,到高高的河堤上去觀看排沙的壯觀。這里已是大壩的北端,是一座幾乎被掏空的小山,山體上是不同高度的排沙孔、瀉洪槽和發電隧洞,最高的瀉洪槽,能防御千年一遇的洪水,故叫著“千年等一回”,足可見工程設計師們目光之遠大。
非常湊巧,有個排沙孔開始作業。閘門初開,流沙從洞口緩緩溢下,可一轉眼,沙量猛增,暴漲成巨大的沙龍,從洞口奔脫而出,大有氣吞萬里之勢!橫空幾百米后,龍頭向谷底探下,“轟轟”鉆入激蕩的泥漿,而長長的龍身,依然奔騰不息。我不禁暢想:這綠色的水庫,只是千里黃河的一件綠鎧甲,這奔騰的沙龍,才是它的體魄,它的精髓。
沙龍騰處,帶來奇特的景觀——空中彌漫著蒙蒙沙霧;龍腹下的池子里,一條條大魚在泥漿里如如游動;幾個當地人,手持網兜,從堤邊的懸梯下去,到池邊撈魚,一會兒功夫,就堆滿了一板車。這些又肥又大的黃河鯉魚——龍王國度的誠民!隨龍王出陣,有撞暈了的,有摔斷頭的,也有幸運兒,躺在板車上,還練著“鯉魚打挺”。又見幾個人,拿了幾條魚用清水洗凈,加上適量的鹽,就放在一爐炭火上燒烤,很快,空氣中就飄滿了烤魚肉的香味,誘得我直要流口水。
這時,沙龍的勢頭減弱,漸漸停息了奔騰。而另一個孔閘打開了,很快,又騰出一條沙龍。原來,幾個排沙孔都有合理的分工,排沙時間和排沙量,都根據全流域電腦監控系統生成的數據來調節,替換作業,能保證庫內泥沙的合理分布。
我不得不驚嘆小浪底工程的偉大,工程設計,既尊重了科學,又尊重了自然;既綜合了國內所有水利工程的經驗,又充分引用了國外的相關先進技術,發電、排洪、排沙、防凌、防旱等應有的功能都齊全,所以,工程非常成功。而聽說,小浪底上游的三門峽水庫,工程設計就存在嚴重的缺陷,建造大壩時忽略了排沙功能,庫內泥沙淤積,抬高了水位,已造成渭河平原大片良田荒廢,而且惡果還在繼續擴大。小浪底水庫,就是為補救三門峽的缺陷,應運而生的。
可以說,小浪底水庫 ,是萬里黃河嘆服人類智慧的巨大驚嘆號。而萬里黃河萬年夢,小浪底水庫,更是人類已經實現的最理想的一個治黃夢。而我在這般雄奇絢爛的“夢境”里徜徉,焉能不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