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浮想聯翩,忍不住就想題個字。在逃離北京時,慈禧和光緒唯恐跑得慢了,那么多嬪妃貴人都沒帶上,哪還顧得上一個代筆的?因此,慈禧這次就握筆抒懷,親題了這“威揚六合”、“氣壯嵩高”的匾額。太后也不是尋常人物,那字雖不如書法家功力深厚,但也是自幼練習,故寫得也是端莊雄勁,蠻有氣派。
為民除害斬巨蟒
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來自明代。
據傳,明萬歷年間,有位朝廷使者路過洛陽。洛陽地方官匯報地方情況時告知,這龍門山一帶最近出現一條巨蟒,現身時伴著腥風血雨,電閃雷鳴,或夜間偷吃牲口家畜,或白天吞食覽勝的游客、下地的農民。這條巨蟒騷擾得附近居民惶惶不安。官兵雖數次搜山,卻難覓蹤影,著實令人頭痛。
聽說地方不寧,使者心中沉重,在官舍中歇息后久久難以入眠。夜靜更深,恍惚間使者看到面前出現一位威風凜凜的大將。這大將身高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
使者覺得這人眼熟,可又不曾見過,忙問:“將軍是……”
將軍說:“吾乃蜀漢關云長,人稱關公者。昔遭吳賊所害,幸曹公厚葬于洛郊,得避風遮雨,享受香火。然歲月悠悠,廟宇殘破,故煩請使者代奏當朝皇上,幫吾重修宅院,當感激不盡。”
使者恍然大悟,這不是名垂千古的三國關羽嗎?戲里演他,說書的講他,難怪眼熟呢!使者連忙行禮答道:“定當代奏。”
望著面前這位叱咤風云的歷史人物,使者喟然生嘆:“當今缺的就是這類英雄,不然,洛陽地面何至于蟒精作怪,官兵無奈?”
關羽見使者嘆氣,關切地詢問原因。使者講了巨蟒作怪一事,關羽朗朗一笑:“一條毛蟲,明天擒來就是!”
二人正說話間,忽聞“梆梆”更響,關羽忽然隱去,使者驚得“啊呀”一聲猛睜大眼,方知剛才全在夢中。他看天已將明,起床吩咐轎夫:“立即拜謁關冢。”
關冢,雖冢隆碑豐,然斷壁殘垣,荒草沒膝,蛛網百結,千余年的兵火戰亂早將昔日雄偉面貌蕩滌得面目全非。使者不由百感交集。
忽然,晨霧迷茫中,關冢上騰起一股白氣,旋轉著直指龍門方向而去。使者正驚疑間,又看見天上灑下稀落腥雨,空中啪啪墜下幾塊大物,隨即一股白氣又從云頭間旋轉而下,息入關冢。
使者忙看地上那幾塊大物,竟是被斬作數段的蟒身,不由驚喜得連忙跪下,朝冢墓行禮:“多謝關云長大義斬魔,為民除害!”
使者返回朝廷,將洛陽所遇奇事奏知萬歷皇帝,請褒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圣帝君,加冕旒古代天子的禮帽和禮帽前后的玉串十二。萬歷皇帝準奏,派出使臣趕往洛陽祭祀關冢,并發銀兩征民夫,為關羽建廟植柏。關林現存的儀門、鐘鼓樓、拜殿、大殿等都是當時所建。
美化心目中的英雄,乃是人類的共性。所以,作為唯物論者,當面對傳說的時候,你常常感到的可能是荒唐,是可笑。然而,在關林,當我聽著這些故事的時候,感受到的卻只是一種英雄豪氣。
這種英雄豪氣氤氳在關林的角角落落里,無處不在。
這里激蕩著一種英雄豪氣
悠悠關林蘊豪氣
盡管辦公的地方在關林,一天的大半時間在關林,但陪記者在關林采訪的時候,關林管委會主任王治淮還是充滿了感動。他說,看著關林的一草一木,心中就會不由得生出一股豪情,一種大丈夫為家國奮斗的豪情。
王治淮這個從小受關公精神滋養的漢子,其實也有過豪舉。上世紀80年代,洛陽龍門發大水,在很多人只顧逃命的時候,他只身跳進洪水,硬是在激流里救出兩個落水人。
看著這個平實而又剛毅的漢子,我仿佛更深地觸到了關公精神。
神圣也罷,崇拜也罷,傳說也罷,實際上,關林的存在已經成為部分中國文化特質的代名詞。從某種意義上說,關林的存在更多的已經是一種精神的存在,關林牽動了太多太多人的心,洛陽的,河南的,國內的,海外的,幾乎所有炎黃子孫的心。
關林并不大,牽動全球華人的,不是關林的那些宮殿,而是關公身上的英雄豪氣,是關公所代表的精神——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忠義仁勇、誠實守信的精神。
武圣并非一夜長成
中國人普遍認可兩個圣人,一個是文圣人孔夫子,一個是武圣人關羽,這也就是所謂的“文武二圣”。在民間,關公甚至比孔夫子的認同率更高。
像孔子一樣,關公也不是天生的圣人。關公是隨著中國文化的發展逐漸成為公認的圣人的。
據《三國志》、《山西運城縣地名錄》、《關帝志》及有關史料記載,關羽,字云長,東漢延熹三年(公元160年)生于黃河東岸的解縣,即今天的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常平村。關羽19歲那年,為避難逃至河北涿州,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自此跟隨劉備東征西討,屢建戰功,并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冬,關羽在當陽西北被吳兵俘獲后遇害。
關羽成為“武圣”成為“帝君”,有其深厚的中國文化淵源。
從三國到隋初,人們一直把關羽視為蓋世英雄。把他作為神靈祭拜,始于隋朝。
東漢初年傳入中國的佛教,與傳統的儒家思想及道教文化在激烈的碰撞中趨向融合,逐步演變成了中國化的佛教。據《佛祖統記·智者傳》載,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一高僧到湖北當陽玉泉山建廟傳教,夜見一長髯神人,自稱蜀將關羽,現為當陽山主,愿做佛門弟子。該高僧奏于晉王楊廣,遂封關羽為伽藍護法神。
道教當然不愿把中國本土的關老爺讓于外教。于是,就有了宋徽宗派張天師請關羽為山西運城百里鹽池滅妖(斬蚩尤)的傳說,道教自此尊關羽為“蕩魔真君”、“伏魔大帝”。
儒家也不與佛道爭高低,只是順其自然地將“夫子”、“圣人”的桂冠獻給關羽,形成了文拜孔子、武拜關公的傳統文化格局。儒生羅貫中根據《三國志》及民間傳說,妙筆生花,撰就一部千年不朽的《三國演義》,將關羽刻畫成集“忠義仁勇禮智信”于一身的儒家圣人,是關公文化發展史上的輝煌里程碑。
儒家及佛道諸教,在歷史上有時互滲互補,有時也難以相容,然而尊奉關羽卻有共同之處。
16位帝王曾先后頒旨加封關公,并將其視為皇家保護神。屢屢加封使得關公從民間神靈躍升為國家祭祀的顯赫神靈。
關公得到的尊號有“顯烈王”、“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圣帝君”、“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等。
關公豪情佑華人
1400多年前的隋開皇年間,山西解州就建起了關羽祠。隋唐以后,各地建起了眾多關廟,宋時改稱“武安王廟”,元人稱“顯烈廟”,明清時,基本上統一稱“關帝廟”、“關圣廟”了。
在中國內地,以關林為“首”,形成了很多頗具特色的關公廟宇。山西省解州鎮常平村,是關羽家鄉、鄉人依祖墳立廟,稱“關王故里”。從“關王故里”西行10公里,有解州關帝廟,因廟貌古樸宏麗,且占地1.8萬平方米,被譽為“武廟之祖”。
湖北,當陽關陵葬有關羽無首之軀,河南洛陽關林葬著關羽無軀之首。這兩處廟殿,均仿皇宮而筑,珍貴文物舉目皆是。
當年關羽東征西討所到之處,大都建有關廟。